揚州市八次黨代會圍繞打造創新引領、產業興旺的“好地方”,提出了“實施項目提質增效行動,強化效益取向,狠抓稅源培植,以畝均論優劣、按貢獻論英雄”的明確要求。土地作為產業項目的基礎載體,提升土地利用效益既是打造產業興旺“好地方”的題中之義,也是必由之路。揚州市以資源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的“雙提升”為目標,全面實施“增存并舉、效益優先”的“畝均論英雄”改革,通過土地要素的有效供給、高效利用和科學管理,全力走出一條“土地有限、發展無限”的高質量新路。
強化領導、凝聚合力,
形成齊抓共管的“一盤棋”
全面對標抓落實,構建“1+N”的政策體系。對照省關于工業用地提質增效的系列文件要求,通過集中學習、基層考察、異地調研等方式高頻次、多層面組織學習貫徹,在吃準吃透省文件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揚州實際,研究制定了《揚州市關于進一步促進工業用地提質增效的實施意見》(揚府辦發﹝2022﹞39號),從強化規劃引領、嚴格源頭管控、拓展地下空間、促進共建共享、創新供地方式、盤活存量用地等方面明確了26條措施,全面促進工業用地提質增效,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指導寶應、儀征、市經濟開發區等縣(市、區)、功能區立足地方實際出臺推進工業用地提質增效的政策措施和相關配套細則,并通過專題會議、細化標準、拉網調查等方式推進落實,形成了政策“一攬子”、工作“一盤棋”的整體推進局面,保證了提質增效一抓到底。
細化責任促聯動,構建“大家管”的協同格局。將工業用地提質增效作為重大制造業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內容,研究制定了《關于建立全市重大制造業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在重大制造業項目招商、供應、建設、投產、運營的全過程,明確發改、工信、商務、自規、稅務等十多個部門工作責任、目標任務,為推進重大制造業項目招引建設、投產達效凝聚了工作合力。
動真碰硬嚴督查,構建“紅黑榜”的倒逼機制。充分發揮政治巡察監督的“指揮棒”作用,市委巡察辦和審計等部門組成巡察組入駐各開發園區,對園區產業用地效益和存量土地盤活工作進行專項巡察,對開發園區土地利用情況進行全面“起底”,并公開督辦典型案例。與此同時,市政府建立月通報、季盤點、年考核的常態化督查機制,對各開發園區存量土地盤活等情況進行排名亮相,并通過指標獎勵、增存掛鉤等方式“獎優罰劣”,進一步提升了各地工業用地提質增效的內生動能。
一地一策、動態處置,
激活工業用地的“內循環”
全面“起底”壓擔子。對照市委、市政府“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要求,重新分解部署今年開發園區存量土地盤活任務,并指導各地進一步拓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處置范圍,對開發園區以及工業集中區范圍內、畝均稅收低于1.5萬元的產業用地進一步梳理、排查、起底,研究細化本地區低效用地標準,制定相關政策和盤活實施方案。目前儀征市、寶應縣、市經濟開發區等地相繼出臺了本地區低效用地標準、處置政策,并組織梳理排查、更新拓展了低效用地庫,在市級目標任務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盤活力度,全市累計盤活開發園區存量土地1.03萬畝,完成1.5萬畝總任務量的近70%。
多元化解促盤活。抓住市委專項巡察契機,配合市委專項巡察組綜合運用行政、司法、市場等綜合措施進行多元化解,會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積極探索司法處置途徑,建立自然資源和規劃、仲裁、法院、檢察院、發改等部門聯處機制,通過核實認定、失信提醒、提起仲裁的標準化流程,成功完成3宗土地的“原價收回”,既盤活了閑置低效用地,又節約了國有資金收回成本。同時,即將出臺《揚州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管理辦法(試行)》,搭建土地二級市場平臺,通過預登記轉讓、分割轉讓等方式促進存量土地市場化盤活,進一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效益。
源頭防范控新增。堅持盤活、預防并重,結合存量土地盤活,認真分析土地閑置低效成因,研究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建設用地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通過項目供應、投產、達效的全程監管,嚴控新增閑置低效用地發生。同時,組織編制低效用地專項規劃,從空間上引導各地合理配置產業發展、生活居住、公共服務等各類用地,增強各業各類用地與發展需求的匹配性,防范“空間錯配”帶來的閑置問題。
精準配置、模式創新,
打好畝均論英雄的“組合拳”
規劃引領優布局。全力做優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的產業布局文章,系統研究揚州“產業科創名城”的功能定位、城市形態和產業方向,著力構建 “一廊一軸六片區”的市域產業空間格局,將新一輪空間規劃的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集中投向省以上開發園區、特色產業集聚區等主體產業功能區,既保證實體經濟發展空間,又引導工業企業向產業園區集聚。
標準控制嚴準入。全面加強對入園企業投入水平和產出效益的分類控制,全市新上工業項目用地的容積率由以前的0.7-1.0提高至1.2以上;沿江園區新入園項目畝均投資強度不低于400萬元、畝均稅收不低于25萬元,沿河園區新入園項目畝均投資強度不低于350萬元、畝均稅收不低于20萬元。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將新入園的工業項目開票銷售標準提升至500萬元,通過以效益定項目、以投入供土地、以產出給政策,促進了企業自覺節約、主動集約,全市開發園區畝均投資強度、畝均稅收分別同比增長了14%、13%。
多元供地提效益。主動適應新產業新業態的多元用地需求,在全面推行“土地有償使用合同+投資發展監管協議”模式基礎上,在邗江、儀征、高郵等地試點推進“標準地+雙信地+定制地”供地模式,對供應方式、周邊配套、審批服務全面實行訂單式、定制化,今年以來已幫助25個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促進了重大產業項目快落地、早達效。同時,該市還出臺《揚州市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實施方案》,鼓勵產業園區利用單個工業項目配套用地,集中建設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促進設施共享共用,降低工業企業發展成本,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立體發展促節地。通過免收價款等措施,鼓勵新上工業項目利用地下空間建設倉儲、停車設施以及生活配套等設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祖名豆制食品有限公司率先實施“園區+地下空間”的節地模式,采取向地下拓展的方式,解決企業88個停車位需求。同時,全市對用地規模小于1.5公頃且適宜使用高標準廠房的工業項目,全部暫緩供地,積極鼓勵建設使用高標準廠房,高郵市今年在50畝工業用地上開工建設4棟6層帶電梯廠房,容積率達2.61,做到向空中要地“長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