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血”向“造血”防城港市防城區 創新引進多個村集體產業

發布時間:2022-06-17 11:27:24  |  來源:廣西日報  

防城港市防城區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來抓,充分發揮“海邊山”獨特資源優勢,創新引進多個村集體產業,推動產業發展模式由原來的“補血”向“造血”轉變,走實特色產業發展之路,帶動村民致富,助力鄉村振興產業發展。

種植中草藥打開新局面

6月12日,在防城區十萬山瑤族鄉四方嶺村的中草藥基地,幾名村民正在除草,他們看著地里的中草藥百部長勢喜人,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據了解,這片種植中草藥的30畝土地,原是村民們丟荒多年的旱地,久而久之變為水土流失、雜草叢生的荒地,后被四方嶺村開墾種植中草藥,打造成為促進村集體增收的“寶地”。

去年5月,第一書記劉文柏駐村后,發現四方嶺村沒有支柱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沒有保障,便萌生了創建村集體產業的想法。實地考察研究后,他覺得種植中草藥很適合。經過村兩委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中草藥百部適宜在四方嶺村種植。申請到資金、向村民們流轉土地、請來技術人員,僅僅一個多月,該村將30畝荒地開墾出來,并于去年底種下百部苗。

劉文柏算了一筆賬:兩年后,中草藥基地就有收成,此產業也成為村集體的支柱產業。30畝地的百部將有近200噸的產量,產值可達90萬元左右。劉文柏介紹,四方嶺村村集體建起了中草藥基地,形成了集體經濟增收、村民土地流轉增收、脫貧戶到基地務工增收、撂荒土地得到復耕的“四贏”局面。

“稻蝦共養”打造新產業

近日,在十萬山瑤族鄉那稔村剛插上秧苗不久的稻田,該村黨支部書記黃凱認真查看稻田的水質、禾苗的長勢,謀劃著稻蝦共養的進程。據了解,這片稻田原已荒廢多年,今年初在上級部門的支持和那稔村的努力下得以復耕。

作為村里的經濟能人,黃凱有著多年養殖十萬山溪水小龍蝦的成功經驗。去年,他當選村支書后,就一門心思地研究帶動村民們致富增收的路子。今年,那稔村將復耕的水田流轉后,黃凱決定利用自己掌握的養殖技術,創新稻蝦共養模式。

按照十萬山溪水小龍蝦的生長要求,那稔村對水田稍作修改,并種上了秧苗。從十萬山上引來的溪水,除了保證水稻的品質,還為小龍蝦的生長提供了優質的水源。6月,等秧苗長得再高些,就可以往稻田里投放小龍蝦苗。

黃凱介紹,村里將復耕的水田流轉,村民們不但有了租金,還能到養蝦基地務工增加收入,基地還專門招聘兩名專職管理人員,每人每月有3500元的固定工資。

黃凱算了一筆賬:稻蝦共養模式下,每畝稻田可投放5000尾蝦苗,成活率在80%左右,畝產可達300公斤。按目前市場價100元/公斤,48畝復耕水田養殖的小龍蝦收入超140萬元,凈收入60萬元左右。再加上水稻的產值,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或將增加70萬元。

種植青花椒優化產業鏈

大菉鎮那蕾村氣候、土質等地理條件優越,當地主要以種植玉桂和八角為主,但產業較為單一。山多地少,那蕾村年輕勞動力流失,導致出現荒漠脫耕情況。

那蕾村村委會經考察發現,九葉青花椒采收期可達30年,從根莖到枝葉、果實都有藥用價值。青花椒村具有不怕干旱、種植周期短、成本低、不怕害蟲等優點。九葉青花椒適合在那蕾村種植。

從去年開始,那蕾村引進九葉青花椒,育苗300萬株,自種50畝共計1500棵。目前,花椒樹已經開始掛果,每畝收成預計8000元以上。

村委會通過九葉青花椒的引進,為那蕾村原本大量脫耕的土地復耕,同時互補優化了當地的產業鏈。目前,那蕾村正在抓緊建設煉油廠,為九葉青花椒完善配套設施,打造當地特色產業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關鍵詞: 土地復耕 九葉青花椒 養殖技術 鄉村振興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