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市全力落實“四強”行動開辟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發布時間:2022-05-06 14:02:43  |  來源:甘肅日報  

過去的五年,白銀市著力加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了白銀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經過幾年的發展積累,白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民生活逐步提高,交通區位、黃河資源、大工大農“三大優勢”愈加凸顯,傾斜政策疊加、發展平臺疊加、市場利好疊加的發展機遇愈加凸顯,展現出更加美好可期的發展前景。

宏圖催人奮進,使命呼喚擔當。踏上新征程,白銀市把國家所需、白銀所能、群眾所盼、未來所向統一起來,科學把握發展規律,有效轉化政策機遇,積極應對風險挑戰,持之以恒推動創新型、綠色型、效益型增長,不斷開辟高質量發展的新境界。

全力落實“四強”行動

白銀把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四強”行動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全市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和主抓手,結合白銀市第九次黨代會上提出的構建“一圈一帶三線多極”動力格局,實現實力、綠色、富裕、活力、幸福、平安“六個新白銀”的奮斗目標。

強省會。白銀作為蘭白經濟圈的副核心區,積極與蘭州市對接,圍繞蘭白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進一步拓寬合作共建視角和領域,創新蘭白兩地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力爭在基礎設施、產業協作、文化旅游、科技教育、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取得一批實質性合作成果。

強工業。白銀市因礦得名、因企設市,工業是當地的重要支撐。近年來,白銀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手抓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推動煤炭、有色金屬、電力等行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實現了傳統產業涅槃重生;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把主攻方向放到新材料產業上,謀劃實施了白銀集團下游產業鏈補鏈延鏈的銅箔、超導、銅桿項目,東方鈦業硫磷鐵鈦鋰正極材料項目、靖煤集團高效煤制氣項目、銀光公司光氣化項目,以及稀土新材料、鋁加工、碳纖維、煤炭儲運等一批先導性、引領性、拉動性強并能帶動產業結構調整的大項目、好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從6.2%提高到18.9%。

同時,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綠色低碳循環產業,建設新能源產業園,發展光伏組件、儲能電池等制造項目,形成集成模式,打造“隴電入魯”最大基地、國家基礎原材料供應基地,全省最大能源儲備供應基地和循環化工基地。

強科技。白銀作為老工業基地,科技創新對于轉型發展尤為重要。近年來,當地把科技創新擺在事關全局的核心位置來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擴大拓寬產學研合作范圍和領域,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發機構10個,建成國家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3個,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5家,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達到107家,培育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18家,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8%。

下一步,白銀將以強科技為牽引,以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龍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搭建完善“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平臺,實行“揭榜掛帥”制度,以提升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為突破,推動科技成果同發展需要、人民需要、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真正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強縣域。近年來,白銀把做大做強縣域經濟作為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扎實推動以縣城為主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找準各縣區因地制宜、錯位發展的新路子,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農業大縣、工業強區、文旅名縣等特色發展。

下一步,白銀將把縣域作為重中之重,圍繞構建“一圈一帶三線多極”動力格局,把產城融合、宜居宜業作為方向,以內涵集約、綠色低碳為發展路徑,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城市、縣城、鄉鎮共同發展。以黃河沿線為主軸,把國道109線、247線、省道217線以及沿黃沿線水川鎮、水泉鎮以及富坪村、長城村等城鎮和鄉村,建成融觀光農業和文化旅游于一體的黃河沿岸鄉村振興示范帶、公路沿線旅游景區、中心鎮區示范區的“一帶兩區”特色小城鎮群。

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立足全市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白銀加快建設國家黃河上游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創新試驗區,構建大產業、大支撐、大融合“一區三大”發展格局,全力打造蘭白都市圈率先發展示范區和黃河上游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先行市。

在全力建設國家黃河上游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創新試驗區的同時,白銀市堅持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打造百億級園區、千億級產業,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綜合示范區建設為統領,深入實施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計劃,不斷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推動“十一大特色”產業集群化發展,加速構建10個百億級現代農業產業鏈。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培育壯大種業龍頭企業,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

集群發展優勢工業,以“一區六園”為平臺,以新材料和化工材料為主攻方向,加速構建“一中心三圈一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推動白銀集團超導銅、中核鈦白硫磷鐵鈦鋰、靖煤高效氣化氣、宏達鋁業新型鋁合金、瑞康眾源鐵基材料、銀光公司光化等新興產業成為引領工業發展的主導產業……

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壯大線上消費,推動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科技服務、中介服務、服務貿易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文化旅游、醫療康養、家政物業、商貿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構建優質高效、結構優化、競爭力強的現代服務業新體系……

白銀還將著力構建支撐有力的基礎設施體系,實施交通突破行動,全面提升交通通達能力。實施水利工程提質行動,持續提升區域水資源配置能力和生態用水補給能力。實施能源通道建設行動,實施一批煤炭加工儲運和電網提升改造項目,著眼解決天然氣“穿腸過”的問題,謀劃建設全省天然氣保供中心。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蘭白都市圈副核心城市。

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白銀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加快建設全市一體化大數據資源中心,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力爭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做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支持數字企業做大做強,培育打造一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建設電子商務創業園區,推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深入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價值化互促共進。高標準建設智慧城市,實施公共云、政務云、企業云等重點示范工程,大力發展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推動經濟社會多方位數字化轉型。

持續深化改革創新

未來幾年,白銀市將以改革求突破,以創新促升級,堅決破除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造動能,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外向活力。

白銀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實施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提質擴容工程,加快推進“園中園”建設,健全完善“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體系,切實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同時,統籌推進各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柔性引進機制,打造人才聚集的洼地、科技創新的高地。實行“揭榜掛帥”制度,全力攻克光化、稀土、碳纖維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培育一批領跑企業、前沿產業。強化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支持大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快形成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高新技術企業為骨干的全產業鏈創新集群。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設數字政府,構建網格化、數據化、智能化全天候在線政府,讓政務服務更加便捷高效。創新招商引資機制,圍繞特色資源開發、優勢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引進一批引領型、龍頭型、示范型、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項目,著力建鏈補鏈強鏈延鏈。落實好“一企一策”“不來即享”等工作機制,進一步“降門檻”“提效率”,為民營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培育壯大本土企業隊伍,著力塑造新時代“銀商”品牌。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深度融入“一帶一路”,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快建設通道物流項目,打造區域物流龍頭企業,建設重大戰略物資儲備基地、商貿物流基地,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將白銀建成陸路貨物集散中心、向西開放的黃金通道。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加快推進白銀進出口基地建設,設立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拓展對外貿易渠道。積極引導大型企業在白銀設立分支機構,實行“雙總部”運營,謀劃建設有色金屬、煤炭交易平臺,搶占特色產業、礦產資源和大宗工業品市場交易的主導權。

建設更高品質的“幸福白銀”

白銀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加快補齊短板弱項,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白銀將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就業援助制度,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支持科技人員、高校畢業生和城鄉青年創新創業、帶動就業。同時,以就業需求為導向,大規模推進職業技能培訓,打造具有白銀特色和市場競爭優勢的勞務品牌,提升勞動力創業就業能力。

白銀市積極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擴大優質普惠學前教育供給,優化城鄉中小學校布局,改善農村基本辦學條件,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在推動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的基礎上,搶抓“技能甘肅”政策機遇,優化整合市屬職業院校資源,提升辦學水平,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

深入實施健康白銀行動,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智慧醫療和遠程醫療,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農村流動。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常態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統籌推進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工作,分層分類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關鍵詞: 社會福利 社會救助 疫情防控 生命健康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