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自農村“治風”工作開展以來,貴安新區以不斷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為目標,重點整治婚喪陋習、推進移風易俗,積極引導群眾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不辦、厚養薄葬,杜絕鋪張浪費,破除封建迷信。
數據顯示,今年2月以來,貴安新區辦理紅事戶數為163戶,宴席平均桌數為15桌;辦理白事戶數為191戶,辦理天數均在三天以內。通過信息互通機制,貴安新區各鄉鎮(街道)在村民辦理紅白事宜前提前介入勸導354起。
健全機制 有序推進“治風”工作
本月初,貴安新區湖潮鄉馬路村紅白理事會接到群眾電話舉報,有村民違規辦酒。隨后,包村領導以及湖潮鄉綜合執法大隊工作人員前往處理,對當事人違規亂辦酒席進行勸說,對前來吃酒的群眾進行宣傳和勸退。經過耐心細致地勸說后,辦酒群眾同意取消酒席,餐館負責人也表示在以后的經營過程中,不再承接違規酒席。
為及時制止違規酒席,扎實推進農村“治風”工作,湖潮鄉制定了《貴安新區湖潮鄉關于開展農村“治風”督導巡查的制度》,分別成立日常督查組與專項督查組,對“治風”工作開展督查。
上個月,黨武街道擺牛村一村民的母親離世,其家人計劃大辦葬禮,以彌補之前沒有好好陪伴母親的遺憾。了解情況后,擺牛村紅白理事會成員第一時間前往勸導,并將情況上報至黨武街道“治風”辦。隨后,“治風”辦工作人員與村干部前往事主家中,共同傾聽事主及其家人的心聲,對其耐心勸說,最終事主同意將喪事簡辦。“按照過去的習俗,喪事大辦才顯得有孝心。”事主表示,工作人員的溝通和勸說,不僅讓自己明白了喪事簡辦的意義,也減輕了自己的負擔。
為有序推進農村“治風”工作,黨武街道不斷健全完善領導小組機制,明確責任分工,確保工作責任全覆蓋、管理無真空。為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示范作用,目前,黨武街道全部黨員干部已簽訂《文明節儉操辦婚喪事宜承諾書》。
農村“治風”工作啟動以來,貴安新區召開動員部署會,印發《貴安新區農村“治風”工作推進方案》,明確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要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移風易俗工作。同時,制定了《貴安新區辦公室關于開展農村“治風”督查巡查的工作方案》,成立了貴安新區農村“治風”督查巡查督導組,開展新區、鄉鎮(街道)、村級三個層級的督導巡查。各鄉鎮(街道)結合實際,制定了相應的“治風”工作實施方案和“治風”督導巡查工作方案,層層壓實責任。
截至目前,貴安新區已做到“五個100%”全覆蓋,即簽訂《文明節儉操辦婚喪事宜承諾書》100%全覆蓋,發放《摒棄婚喪陳規陋習弘揚時代文明新風倡議書》100%全覆蓋,91個村(居)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100%全覆蓋,建立紅白理事會100%全覆蓋,紅白理事會全程參與紅白事宜100%全覆蓋,將“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不辦”等婚喪事宜細化,并納入專項整治行動,做好宣傳引導、方式合理、徹底整治。
創新方式 不斷擴大宣傳覆蓋面
今年春節期間,貴安新區馬場鎮舉辦了《摒棄婚喪陳規陋習弘揚時代文明新風》有獎征集“治風”宣傳視頻活動,廣大群眾紛紛拿起手機等設備,拍攝各類“治風”短視頻。為讓宣傳見成效、讓群眾樹立喪事簡辦的新觀念,馬場鎮各村(居)委會購買電子花圈、電子鞭炮等,無償提供給有需要的群眾使用,有效減輕辦事群眾的經濟壓力,在“喪事簡辦”中實現“花銷減半”。
“以往村里有人去世,前來吊唁的親朋好友至少要送幾十個花圈,一個就要100多元,還要放幾十串鞭炮。這次我們家使用村里提供的電子花圈、電子鞭炮,這方面就節約了近8000元。”今年2月,馬場鎮沙壩村村民徐國志家中有人離世,喪事簡辦后,他對實實在在得到的便利和好處深有體會,表示將向身邊朋友宣傳“喪事簡辦”,讓主人花費少,同時也讓親朋好友減輕負擔。
推進移風易俗深入人心,貴安新區各鄉鎮(街道)結合實際、創新方式,加大宣傳引導力度——
高峰鎮結合“治風”工作,編排農村“五治”宣傳歌,引導村民一起學一起唱,把“治風”宣傳融入文化生活中。
黨武街道長期利用趕集日,在集鎮中心開展“治風”宣傳活動,向過往行人發放宣傳材料,介紹“治風”工作涉及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相關內容。
湖潮鄉利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推送農村“五治”內容,發放倡議書,制作“五治”宣傳橫幅和宣傳視頻,每日向全鄉干部職工與村“兩委”、“治風”工作人員推送“治風”應知應會知識,線上與線下共同強化宣傳引導。
農村“治風”工作開展以來,貴安新區開設“治風”專欄,積極轉載中央、省、市權威媒體關于“治風”工作的重點稿件,大力轉發《貴陽貴安移風易俗倡議書》和“治風”舉報電話,通過媒體擴大“治風”宣傳覆蓋面,營造濃厚的“治風”氛圍。目前,發布“治風”相關稿件閱讀量達70萬人次。同時,新區通過農村宣傳欄、抖音、快手、LED屏、微信工作群、QQ群等開展農村“治風”宣傳,并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宣講課堂、學校課堂、文化活動室、社區文化廣場等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不斷推動文明新風落地生根。
共建共享 文明新風深入人心
“辦酒席的時候親戚帶親戚,幫忙的人太多了怎么辦?”“親人突然去世,不能按時趕回來怎么辦?”“殯儀館收費貴不貴?”……近日,在貴安新區高峰鎮各村和社區的壩壩會上,村民們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村干部與“治風”辦工作人員詳細回答了大家的問題。
為激發群眾共治共享的力量,高峰鎮結合實際、創新思路,通過舉行村民代表大會、壩壩會以及入戶走訪等方式,聽取群眾對“治風”工作的意見建議,推進“治風”工作走深走實。
“老伴剛剛退休一年多,沒想到突患癌癥,沒享幾天福就走了。所以我不想在她后事上辦得太匆忙,請你們理解我的心情。”4月中旬,黨武街道居民董先生在處理老伴后事時,跟前來勸說喪事簡辦的街道工作人員傾訴。工作人員表示十分理解他的心情,然后為他講解喪事簡辦的各方面好處,并希望在寨子里口碑極好的他能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經過工作人員的耐心勸說,董先生與其家人商量決定將喪事從簡辦理。
群眾是移風易俗工作的主體對象。為推動文明鄉風逐步形成、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貴安新區持續建強紅白理事會隊伍,吸引鄉賢寨老、“五老”代表、青年骨干參與,完善2名村干部固定在崗和3名紅白理事會成員輪流坐班的“2+3”工作模式,認真傾聽民聲,解決實際問題,當好服務群眾的“大管家”。同時,建立“治風”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或適時研究、分析“治風”工作推進中出現的新情況,及時發現和總結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貴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積極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通過“五好家庭”評選等活動,提升村民積極性,促進家庭和睦,帶動社會和諧發展,讓文明新風深入人心。
如今的貴安,陳規陋習逐漸減少,人居環境干凈整潔,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崇德向善蔚然成風。(記者:湯欣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