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火炬中心2021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名單近日公布,青島恒星新媒體及應用電子技術孵化器上榜,這是此次青島市唯一入選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目前該孵化器已成功孵化科技型企業128家,其中12家被孵化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青島恒星科技學院首創的“幫孵”孵化模式,聚焦在校大學生創業資金不足、經驗缺乏等難點痛點,給予專業指導,幫助突破發展瓶頸。
青島恒星科技學院科技處處長、恒星大學生“雙創”基地負責人劉卓介紹,青島恒星新媒體及應用電子技術孵化器自主支配的孵化場地面積達16800平方米,孵化器自有孵化資金1000萬元,已投資6家在孵企業;目前,50%以上的進駐企業取得了專利成果,獲得省、市國家創業大賽獎項的6家,完成國家標準制定4項;累計培育孵化高新技術企業12家,32家企業成功完成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畢業企業累計21家。
在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的過程中,青島恒星科技學院創新創業學院首次提出“幫孵”的概念,創立進階式的“幫孵”孵化模式,通過完善的“眾創—孵化—加速”機制,扶持學生創業。
據了解,孵化的第一階段是打造一個“育苗—優選—孵化—嫁接—培育—結果”的“幫孵”模式;第二階段是根據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特點,通過“三導師”聯合指導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大賽,建立“以賽選項”渠道,形成項目資源庫,實現項目與入孵企業的雙向匹配,校企聯手托舉創業優質項目,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一站式”的配套服務;第三階段是把優質項目嫁接到成熟的企業,3個月后讓項目從企業脫離出來,經考核具備創業條件后,再由“三導師”聯合指導大學生創立公司。
在“幫孵”模式的指導下,孵化器成功孵化了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醫藥、高技術服務等多個領域的科技型企業128家,其中70%是大學生創業和參與創業的企業,已有12家被孵化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比以前提高了一半以上。部分科創產品如永磁渦流聯軸器、“天智鷹”無人機、PHM-100型電機智能診斷儀、出租車計價器4G視頻終端和智能音頻管理器等均已投入了各種應用場景。2021年,孵化器累計完成產值2億元,新增就業崗位230余個,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孵化器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培訓指導,大學生足不出校園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行政審批、知識產權、科技金融、技術轉移、政策咨詢等“雙創”服務。李滄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在孵化器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中心”,設有營業執照辦理、發票、稅務等自助終端。青島市科技金融服務中心李滄分中心位于孵化器內,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增信服務。學校設立“恒星學子創業基金”,加大對學生優秀創業項目的扶持力度。
對初創企業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學校打出“組合拳”,除了為創業企業解決辦公場地、資金、管理方面的問題,還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動創新鏈高效服務產業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重在實現創新成果快速轉移轉化,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構建起“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創業創新服務體系。
同時,學校還出臺“第二課堂成績單”管理辦法,以賽促學、以研促創,150名創業導師指導學生參與各種創新創業大賽。近三年,學校學生參加“互聯網+”“挑戰杯”等創新創業大賽1.2萬余人次,省級及以上各類競賽累計獲獎3000余人次,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師生項目達300余項。孵化器已經成為大學生之間跨學科、跨專業合作、協同創新、進行價值轉化的重要載體。
據悉,青島恒星科技學院將打造“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工程”,即建立一個高標準國家級大學科技產業園區、十家創新創業典型工作室、百位創新創業優秀導師、千項創新創業項目、萬名創新創業學生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