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纜、供水等城市管線分別埋在地下,一旦需要維修或變動,工作人員只能將馬路開膛破肚。可當這些管線有了“新家”——地下綜合管廊,城市更新、建設和維護的場景將變得與以往截然不同。
4月8日10時許,在青島市唐河路—安順路打通工程的施工現場,隨著大型起重機械的吊起、轉身、下放,一段高4.5米、寬11.35米、重達61噸的預制綜合管廊完成安裝。根據青島市委、市政府有關工作部署,唐河路—安順路打通工程將于今年底實現主線通車。屆時,這條青島主城區南北交通“大動脈”之下,將建成一條長度超過2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如同一條城市“地下生命線”,維持著沿線區域水、電、熱等的正常供應。
在施工現場,青島城投工程建設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市政事業部副經理孫茂金向記者描述了唐河路—安順路地下綜合管廊建成后的應用場景:打開出入口拾階而下,進入地下綜合管廊,視野豁然開闊,管廊雙艙寬敞明亮,可供人員自如行走,電力電纜、通信線纜、熱力管道、給水管道和再生水管道等5類管線有序排列,延伸至遠方。如果需要對管線進行維修,運維人員進入地下綜合管廊就能找到問題所在并直接進行檢修。
作為全國第二批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青島市近年來超前布局、科學謀劃,地下管廊網已然實現多點開花。據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提供的數據,截至去年底,全市共建成各類管廊達160公里,其中綜合管廊121公里,纜線廊(主要為電力管廊)39公里。目前,全市已入廊管線全面涵蓋給水、再生水、雨水、污水、熱力、電力和通信等,總長度超1000公里。
這些地下綜合管廊,配置環境監測及設備監控系統、火災自動報警及聯動控制系統、安全防范系統和智能化通信系統。目前,青島市級地下綜合管廊監管平臺已建成并正式投入運行,為城市“地下生命線”的運維裝上了“智慧大腦”。
在膠東國際機場綜合管廊監控中心,一塊大屏幕實時顯示出管廊內各系統的運轉情況。據介紹,膠東國際機場綜合管廊內布設的400多個攝像頭和成千上萬個各類傳感器,如同眼睛和鼻子,可將各類數據實時傳回監控中心。一旦管廊中氧氣含量、有害氣體含量、溫度、濕度等數據異常或者發生管道泄漏、雨水倒灌等緊急事件,監測系統會第一時間報警,同時自動啟動應急程序,開啟通風、排水等相關設備。
與此同時,來自膠東國際機場等多個分控中心的數據,又會實時地傳送到市級地下綜合管廊監管總控平臺。這個市級總控平臺,全方位、立體化地匯總分析各個分控中心的環境監測、入廊管線、故障維修、設備養護、報警分布等實時數據,構建起全市管廊數據一張圖,實現對全市綜合管廊全天候、智慧化的統一運維監管。
如今,圍繞新技術新理念,青島市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施工,也正向綠色環保和產業化快速推進。唐河路—安順路打通工程綜合管廊總量的50%,便創新性使用了裝配式綜合管廊的建筑方式。
孫茂金介紹,與以往地下管廊先開挖地基再進行現場澆筑的線性施工不同,裝配式管廊的構件可事先在工廠進行預制,然后再運至現場進行吊裝和拼裝施工,實現了地基開挖和預制并行施工,工期較傳統模式縮短50%,現場作業人員減少約60%。此外,由于預制件在生產階段采用工廠化、標準化、機械化的施工工藝,所以裝配式綜合管廊還具有質量可靠、穩定受控、節能環保等優勢。
青島市市政公用工程建設發展中心副主任李強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按照青島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總體要求,聚焦產業創新,積極推廣預制拼裝等新材料新工藝,助力提升完善城市功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