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發布首夜 杭州一科學名師轉行網上教書法
更多教培機構正在發生變化
7月24日,《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正式發布。文件中,要求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改為非盈利性機構,不得占用休息日,不得刊登廣告,不得布置作業,嚴禁資本化運作。
目前,“雙減”細則還沒有正式落地,杭州的教培行業表面似乎風平浪靜,八月份的暑假班大多繼續開著,也沒有傳出退費的消息,但水面下的變化卻顯而易見。
從科學名師到書法老師
看到政策的當天晚上12點,曹軼群在朋友圈宣布自己“轉行了”。隨即,他拉了三個書法微信群,到第二天早上,全部滿員。
擁有浙江省名師協作組成員、特級教師工作室成員、全國課例展示一等獎、浙江省優質課一等獎等頭銜的曹軼群,是杭州家長圈內大神級別的“科學名師”。
他的這一舉動引發了不小的轟動,有家長表示:追隨曹老師的腳步,教啥學啥。也有家長困惑:曹老師不教了,孩子該跟誰接著學?更有家長擔心:曹老師的培訓班關門了,會退費嗎?
往年這個時候,秋季班早就結束了報名、排班和收款,而現在大家不約而同地暫緩秋季班,已經提前收了一部分秋季班費用的學而思和新東方,也一直保持沉默。
一位學而思的老師發朋友圈說,公司高層來給員工開會表示:“只要有一個學生來上課,我們就不會倒閉”、“我們要當拼命的人,而不是逃命的人”。
主打英語培訓的英孚在政策出來之前分家,內部已經轉為少兒培訓和成人培訓的兩家公司,現在選擇了成人培訓領域的員工們無不大喘一口氣。
而像曹軼群這樣的名師,則不斷地在業內“交頭接耳”,他已經收到了很多其他學科名師的私下邀約,探討未來的出路。
坐在錢江晚報記者面前的曹軼群,作為一個杭州名師、教培機構的創始人,以及在教培行業17年的“資深人士”,他應時“改行”的背后,意味著教培領域一場巨變的到來。
2017年,正是教培行業發展如火如荼的時候。彼時在某個教育峰會上的曹軼群,聽到很多資本要“all in 教育”的雄心壯志,他從中嗅出一絲不尋常的氣息——“資本過度染指教育領域,這導向絕對有問題。”
四年之后,曹軼群看到了自己曾經預言的這一天。
沒有雙休日,沒有寒暑假,全年無休,距離2013年曹軼群成立自己的培訓機構7年多之后,他這列不停奔跑著的火車被緊急叫停。于是,曹軼群決定順勢拐一個大彎,走入一個他從未涉足過的賽道——書法培訓。
7月30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的文件中明確劃分了學科類與非學科類的范疇,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按照學科類進行管理。體育(或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學科,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含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按照非學科類進行管理。
書法培訓,似乎是一條路子。
“很長一段時間,教培機構會處于迷茫狀態”
曹軼群不僅對這個行業的未來不再抱有太多期望,甚至預測了接下來會發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主攻小學輔導的機構將會轉戰周一到周五放學后時段,因為時間有限,課時減少,小班課會改為大班課,周五的課價格可能會變貴;主攻初中輔導的基本涼涼,因為學生可以在學校晚自習,相信家長更愿意把孩子們留在學校里;主攻高中課外輔導的教培機構影響未知。
“頭部機構忙著轉型,因為他們一向都是多個領域發展,現在無非是決定把力量暫時側重哪個方向;小型機構可能會去辦‘小黑班’,因為他們往往只靠一兩位老師,家長們也是沖著這幾個老師而來;最慘的就是規模不大不小的中部機構,手頭有幾千個學生,深耕學科培訓,轉型能力不行,人力開支又大,免不了被淘汰。”曹軼群分析。
曹軼群的這個預測得到了多位機構負責人的共鳴。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K12英語機構負責人透露,低價搶占市場,然后瘋狂燒錢增加獲客率的那套互聯網玩法,已經是教培行業的常態,“有些小機構已經收完了秋季班的錢,并且提前把家長們的學費花完了。到時候秋季班開不了,他們又沒錢退給家長,后果可想而知,家長要特別警惕。”
“自己不上,如何保證別人家的孩子也不上”
是放棄還是轉型?如何轉型?理論上來說,大量的老師從這個行業撤離,對于頭部教師而言甚至可能是好事。因為他們利用原本積累的名氣和家長資源,或許會比之前的獲客單價更高。但這也是理想中的情況,具體監管會嚴格到何種地步,家長又愿意為此投入多少,沒人知道答案。
多位培訓機構負責人表示,教育焦慮也不會瞬間消失,“小黑班”的形式可能會不斷冒出來。
記者采訪中也發現,已經有家長打算組建“培訓班小團體”,找幾個同等水平的家長一起集資,在自己家里擺上桌椅黑板,把老師請到家里上課。
對于這群家長來說,他們很困惑,不知道培訓班沒有了之后,孩子該跟誰繼續補習。最近,曹軼群就接到好多家長微信,詢問他“我的孩子很喜歡你的課,你不教了我們該怎么辦?”
相反的,也有家長在和曹軼群交流時表示,自己本來就不喜歡孩子上培訓班,政策一出,正好順了自己的意。與此同時一個疑慮自然而來,“但自己不上,如何保證別人家的孩子也不上。”
“中部教師面臨職業危機,會被逐步淘汰出局”
“雙減”逼著曹軼群堅持了7年的科學培訓事業說拋棄就拋棄,但他并不認為自己是“最慘”的那批人。
“最艱難的其實是那些已經在行業做了很久的中部老師。他們既沒有積累起自己的名氣,獲客也主要依賴自己所在的機構。影響最大的是,夫妻倆都是干教培這個行業的。”
曹軼群身邊有不少這樣的老師,他們長年研究某個單一學科,有一批穩定的生源。他們在教育機構可以活得很舒服,但隨著“雙減”政策落地,曾經的高薪可能一去不復返,培訓機構根本養不起他們。
一些以賣課為主的銷售類輔導老師,轉行或許并不算困難,因為他們工作的本質是銷售,只不過賣的東西改變了而已。但教學類的老師往往只深耕自己所教學科的知識教學,并不是每一名老師都可以像曹軼群一樣,有其他的拿手特長可以迅速轉換賽道,更多的老師只能依舊在這個行業內尋求機會。
曹軼群本身就是一名家長,他已經將女兒從培訓班里撤出來,自己教女兒,“對于我來說,終于可以作為一個普通小學生的家長,擁有屬于自己的親子時光,這也算是好處吧。”曹軼群笑著說這句話,但顯然,他笑容里還是有點勉強。(記者 姜赟 劉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