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落地運行首日交易破70億 人民幣債券或迎海外加倉潮

發布時間:2020-09-23 10:02:29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如今我們更有底氣向總部申請更高額度投資人民幣債券。”9月22日早上,一位境外投資機構中國區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9月21日晚,央行、國家外管局發布《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資金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簡稱《規定》)后,他迅速向基金總部建議將投資人民幣債券的額度從2000萬美元提高至3500萬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21日起,相關部門已將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買賣交易時段延長至20:00。22日,根據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運行首日共有33家境外機構通過債券通渠道和直接投資渠道達成多筆交易,投資者所在地包括中國香港、新加坡、盧森堡、英國、瑞士等國家和地區,共計達成交易70億元。交易方式涵蓋對話報價、請求報價、匿名點擊交易等。

“其實,基金總部一直打算加倉人民幣債券頭寸,但鑒于此前外匯匯出還存在某些繁瑣流程,以及金融機構在提供即期結售匯服務方面存在限制,因此基金總部一直沒能同意追加人民幣債券投資額度。”他回憶說。現在,《規定》允許在本外幣基本匹配的原則下,取消單幣種(人民幣或外幣)投資的匯出比例限制;以及取消境外機構投資者通過結算代理人辦理即期結售匯的限制,他相信此次申請成功的勝算很高。

隨著上述限制被取消,眾多海外投資機構認為海外資本進出中國債券市場已初步實現了自由兌換與自由跨境流動。

記者多方了解到,在《規定》出臺后,有意加倉人民幣債券的海外投資機構不在少數。因為《規定》統一了債券市場資金管理規則,進一步便利了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債券市場,同時讓他們打消了不同渠道交易操作便利度不一的顧慮,對投資人民幣債券的興趣更加濃厚。

“其實,我們期望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力度能更大”。一位通過QFII與CIBM渠道投資人民幣債券的海外大型宏觀經濟型對沖基金經理向記者透露。在《規定》征求意見階段,他們向相關部門建議能否引入名義持有人與多級托管制度,令人民幣債券投資交易操作流程更符合國際慣例。

記者多方了解到,部分海外投資機構則建議在CIBM(通過代理行或直投模式參與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QFII/RQFII渠道下,能否更大范疇地拓寬境外投資者直接交易服務,從而提升人民幣債券交易速度與交易結算效率。

Blue Line Futures市場策略師Phillip Streible指出,目前中國境內債券市場主要云集了大量長期被動投資型海外資金,其策略以持有到期為主,若人民幣債券交易制度能持續優化完善,就能吸引更多主動投資型海外投資機構入場,從而帶來更多元化交易策略與交易活躍度。

人民幣債券或迎海外加倉潮記者多方了解到,《規定》對海外投資機構加倉人民幣債券投資的最大利好,是它大幅優化匯出入幣種匹配管理與取消即期結售匯限制。

“此前,QFII存在資金匯出20%比例要求的限制。”上述境外投資機構中國區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盡管2018年6月相關部門出臺政策取消了上述限制,但在實際操作環節,QFII外匯資金匯出仍存在一些操作制約。比如他們在資金匯出前,需要儲備不少資料報給相關部門完成備案,才能換匯實現投資本金利潤匯出,整個操作流程相比歐美國家依然較慢,若遭遇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相關備案與資金換匯流出流程可能會大幅放緩,令境外投資機構總部認為人民幣尚未實現自由兌換與自由跨境流動,因此不愿過多追加人民幣債券投資額度。

此外,即期結售匯操作同樣存在某些制約,尤其是結算代理機構在材料審核方面往往比較緩慢,導致海外機構錯過最佳的結售匯價格與操作時機。

“過去兩年,我們大部分人民幣債券投資交易都是通過債券通渠道完成,因為它在資金自由兌換與跨境流動方面更加便捷高效。”他指出。由于債券通只能開展人民幣債券現貨交易,無法通過金融衍生品開展利率風險、債券價格波動等風險對沖,某種程度也制約了海外投資機構的加倉熱情。

《規定》對此做了全面優化。一是在本外幣基本匹配的原則下,取消單幣種(人民幣或外幣)投資的匯出比例限制;二是以“人民幣+外幣”投資的境外投資者,僅對外幣匯出采取一定匹配要求,并將匯出比例由110%放寬至120%。

一位采取雙幣模式(美元+人民幣)投資人民幣債券的美國債券投資型對沖基金亞太區首席代表向記者透露,目前上述政策足以滿足他們的外幣資金匯出需求。過去數年,他們外幣投資部分(主要對象是人民幣債券)的年化平均收益約在5%-6.5%之間,加之匯率套期保值所實現的約 2%收益,完全可以在120%比例以內實現外匯匯出。

“在《規定》出臺后,我們也向總部建議追加人民幣債券投資額度。”他告訴記者。不過總部對此還有某些疑惑,比如《規定》要求外匯衍生品敞口與外匯風險敞口(包括債券投資的本金、利息以及市值變化等)具有合理的相關度。他們想了解合理的相關度設定區間是多少。

再如《規定》提出當債券投資發生變化而導致外匯風險敞口變化時,境外投資者應在五個工作日內或月后五個工作日內對相應持有的外匯衍生品敞口進行調整。他們想知道需要開展上述調整的外匯風險敞口變化幅度有多大;若海外投資機構已在境外采取風險對沖措施,能否豁免上述調整等。

“目前我們正與相關金融機構加強溝通,了解這些條款所對應的操作細則。”這位亞太區首席代表向記者透露。整體而言,隨著《規定》出臺,人民幣債券將迎來海外機構新一輪加倉潮。

9月初,中央結算公司發布的8月債券托管量最新數據顯示,當月海外機構的人民幣債券托管面額達到24619.55億元,較7月環比驟增1178.31億元。

在他看來,隨著人民幣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持續提速,加之人民幣匯率持續走強,海外機構月均加倉人民幣債券額仍會突破千億大關。

期待自貿區金融創新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海外投資機構對人民幣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有著更高的期望值。

上述海外大型宏觀經濟型對沖基金經理向記者透露,這兩天他除了深入研究《規定》相關條款,還對北京自貿區的金融創新格外關注。

21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及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的通知》,對北京自貿區金融創新提出新要求——研究推進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渠道整合,研究推動境外投資者使用一個NRA賬戶處理境內證券投資事宜。

“若能通過一個自貿區NRA賬戶處理境內證券投資事宜,那么我們的資金兌換、跨境流動、杠桿融資操作便利度還將更上一層樓。”他坦言。目前他們只能先在境外進行2-4倍杠桿融資,再將相關資金通過QFII/債券通等渠道投向人民幣債券,若境內人民幣債券市場出現特定投資機會需要他們迅速擴大杠桿融資額投資獲利時,上述操作流程太長將導致最佳投資機會錯失。若相關部門允許他們用自貿區NRA賬戶處理境內證券投資事宜,就可以在自貿區實現快速杠桿融資并投向人民幣債券獲利。

記者多方了解到,由于NRA賬戶的監管環境相對寬松,能讓他們將NRA賬戶視為一個名義持有人賬戶,從而有效隱藏自己的人民幣債券股票投資蹤跡,達到基金的投資操作隱蔽性要求,這讓他們充滿期待。

“不過,這與中國境內現行的實名制開戶穿透式監管模式存在一定的沖突。“對沖基金 BMO CapitalMarkets策略分析師Aaron Kohli向記者表示。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海外投資機構對實名制開戶穿透式監管的有顧慮。“圍繞名義持有人賬戶與多級托管制度的設立,我們一方面建議中國相關部門擇機盡早試點,另一方面也在說服總部投資委員會打消上述顧慮,從資產戰略性配置角度加大人民幣債券投資額度。”前述海外大型宏觀經濟型對沖基金經理表示。(陳植)

關鍵詞: 海外加倉潮 人民幣債券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