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嚴懲資本市場的內幕交易現象 大力加強投資者保護

發布時間:2020-09-22 08:58:03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日前,證監會通報吳某某等人在重大事件公告前獲取內幕信息并大量買入“王府井”股票,獲利數額巨大,涉嫌構成內幕交易。

內幕交易是中國資本市場最常見的違法犯罪現象之一。長期以來,由于對內幕交易犯罪懲罰不夠嚴格,導致該罪呈現低成本、高收益特征。據統計,2019年證監會共下發136份行政處罰書以及13份市場禁入決定書,涉及內幕交易的案件多達55件,占比超過40%。2020年至今,證監會和地方證監局累計發出156張行政處罰決定書,涉及內幕交易的罰單50張,占全部罰單數量的32.05%。

最近幾年,中國資本市場監管部門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遵循“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的要求,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實現了穩定基礎上的突破性發展。所謂“零容忍”,就是強化監管震懾,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打擊財務造假、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違規行為。為此,今年3月1日開始施行修訂后的新證券法。原證券法一共240條,這次修改166條、刪除24條、新增24條,可謂是大幅修改加以完善。

為了打擊內幕交易,也為了落實新證券法,證監會對2011年發布的《關于上市公司建立內幕信息知情人登記管理制度的規定》進行了修訂,形成了《關于上市公司內幕信息知情人登記管理制度的規定(征求意見稿)》。這次修訂明確了內幕信息知情人、內幕信息的定義和范圍,消除定義模糊導致的執法難題,并且強化了上市公司防控內幕交易的主體責任,規定董事長、董事會秘書等對內幕信息知情人檔案簽署書面確認意見;要求上市公司根據重大事項的變化及時補充報送相關內幕信息知情人檔案及重大事項進程備忘錄,等等。

長期以來,中國資本市場內幕交易問題屢禁不止,甚至市場上經常消息滿天飛,形成某種特定的概念——消息股。一些游資或莊家也經常利用各種消息吸引散戶。由于這些大部分是“利好消息”,公司股價上升對上市公司也有利,因此,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態度是半推半就。但是,本質上,對于內幕交易者而言,這些都是特定人群提前入局進行套利,等消息公開后逐步獲利退出,最終損害廣大散戶利益。當然,還有一些人提前獲知利空消息而率先離場,避免損失。

內幕交易與審批制有關,由于上市門檻較高,退市又很少發生,導致大量企業借殼上市或者上市公司頻繁重組,以及注入資產保殼等,公司復牌后往往漲幅巨大,導致內幕消息價值巨大,屬于無風險超額收益,成為某些特定人士實現所謂財務自由的機會,因此,對于此類違法現象,需要在完善法治的基礎上加大懲罰力度。

現在,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原則,中國推進注冊制,使得上市門檻合理降低,過去一些借殼、保殼等套利內幕交易將會逐步減少。與此同時,也大幅提高了內幕交易案的違法成本。除了對重大惡性案件提高罰款倍數,《證券法》也明確內幕交易行為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必須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隨著技術手段逐步提高,尤其是大數據時代來臨,監管部門針對內幕交易等違法犯罪行為有更強的偵查能力,內幕交易幾乎無處遁形,這也是近兩年來內幕交易案件頻發的主要原因。監管部門正在以“道高一尺”的決心,消除資本市場的內幕交易現象,大力加強投資者保護,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讓市場參與者敬畏法律和規則,讓資本市場風清氣正。

關鍵詞: 內幕交易 資本市場內幕交易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