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租房負擔超北京 實現租房自由需要多少錢?

發布時間:2020-06-11 16:07:44  |  來源: 證券時報網  

“人生好難”,22歲的“新北漂”趙伊靜在畢業季租房時,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她第一份工作的工資,一半都要用在房租上。為了節省開支,她下載了好幾個APP對比,還專門抽出一周時間輾轉看房。思前想后,最后定了公司附近月租金不到3000元的側臥。頭腦靈活的她,還特意找到了一位大學同學合住,這樣,房租負擔便減輕了一半。

趙伊靜的選擇是個例嗎?和她一樣的畢業生們如何選擇城市?壓力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嗎?TA們離租房自由又有多遠的距離?貝殼找房近期專門調研了畢業生們的租房狀況,力圖通過數據,描畫出社會新鮮人的生活側影,而租住成本恰是其中重要的維度。

畢業季,擇業就是“擇城”

根據貝殼研究院《2020畢業季租房洞察報告》顯示,66.7%的畢業生在選擇畢業城市時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城市發展”,其次才是優質的工作機會,占比略低達58.9%。

除了這兩個因素,城市環境是否宜居、離老家遠近等選項也是畢業生關注的焦點,但在未來職業發展的考量中,大多數社會新鮮人把這些因素都排在后面。

所謂的城市發展,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內的地位與作用及其吸引力、輻射力的變化增長過程。良好的城市發展會為社會新鮮人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更便捷的生活、更有想象力的未來。

而反過來,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為創新創業提供基礎,創造了更好的人才發展空間,保持城市持續發展的活力,形成了有效的正循環。

正因為如此,近年來新一線城市出臺了不少人才優惠政策以利未來城市發展,其中包括很多住房補貼以及租金補貼政策,而這些政策似乎也正在顯示出效果。

貝殼研究院調研數據顯示,約71.7%的受訪者表示只是了解一些相關的政策,而過六成是通過政府等官方網站獲取的,47.9%的受訪者表示是通過新聞媒體了解到的。對于人才政策的宣傳,有關部分應更多考慮多渠道傳播,已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讓更多的畢業青年了解到相關優惠政策,以做出更利于自己的選擇。

租房負擔,深圳超北京

總體上看,大部分畢業生還是選擇了一線城市及“新一線”城市發展。但是,這也意味著,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需要承受一定的生活壓力。

根據套(間)均租金及2020年春季城市平均薪酬數據,貝殼找房數據團隊測算出了房租收入比,并對城市進行了排名。數據結果發現,在19個樣本城市中,一線城市房租收入比水平明顯高于新一線城市,其中,深圳、北京及上海的房租收入比位居前三,另外,作為非一線城市,在杭州工作的年輕人租房壓力超越廣州,位居第四。

在北上深杭這樣的城市中,雖然薪酬高但畢業生仍對租房價格十分敏感。調研數據顯示,2000元以下的月租金是大部分人的選擇。但是,在大城市中,這個租金水平意味著離商業中心遠一些的距離。

我們提取了合租且租金在2000元以內的租賃信息,并計算出了小區與市中心位置間的直線距離,城市間比較看,北京等一線城市的2000元合租半徑明顯要高于其他新一線城市。

以北京為例,2000元以下合租半徑均值區間18-20.2公里,也就是說,2000元租金合租情況下,也許你的離市中心也要20公里的距離。相對來說,“新一線”城市在這個指標上比較友好,例如重慶,在相同條件內,合租半徑均值區間范圍只有4.6-5.3公里。

實現租房自由,需要多少錢?

在租金的成本預算之下,租房面積小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有多小呢?

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對畢業生而言,北京和上海是最“擠”的城市。在北京,合租的房間平均面積僅為17.8平米;如果要去上海整租一套,房屋的平均面積只有58.9平米。這兩項指標在調研的城市樣本中均排在末位。總體而言,一線城市租賃面積明顯較低,“開門即是床”的說法,對于生活在一線城市的畢業青年而言,并非一句玩笑。

隨著進入社會后財富的累積,改善租住環境的愿望大約人人都有。那么,實現租房自由到底得準備多少錢呢?根據數據來看,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廣州仍是房租水平最高的城市。在北京,如果有能力每月支付8200元,基本能夠租到95%的房子,而在沈陽,只要2300元每月就可以租到95%的房子。

如果按照租金占比收入30%以下的原則來看,在北京、深圳、上海三個城市的稅后收入要達到25k—27k以上,才基本能夠實現租房自由。而以這樣的收入標準衡量,大多數畢業生實現租房自由要熬上幾年。而真達到這個收入水平,又有幾個人會放棄蝸居,舍得花七八千元去租房呢?

“要是在我老家,3000元能住上一套市中心的兩居。”如今,與同學合住的趙伊靜雖然時有抱怨,但這小小怨懟卻只停在嘴上,她從未動搖過留在北京工作的志向,她看重北京的發展,也相信自己的能力。她說,“總有一天,我也能租個兩居,住一間、空一間。”

關鍵詞: 租房負擔 租房自由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