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快推動復工復產,促進復工不達產的企業逐步達產,加快解決物流鏈的堵點和供應鏈的斷點,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實現上下游企業整體復產和制造業全產業鏈復產。
采取措施保障出口企業的海外訂單交付能力,特別要保障在全球產業鏈中有重要影響的龍頭企業和關鍵產品生產出口,有效降低供應鏈風險。
促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加快建設工業互聯網,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改造傳統生產工藝,提高企業生產與管理效率,提升制造業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給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帶來較大沖擊。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短期、階段性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改變。首先中國仍然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當中,自我修復能力要更強;二是中國具有超大規模經濟體的優勢,抗沖擊能力比其它經濟體更強;三是疫情進一步凝聚了全國人民戰勝困難、團結一心、建設國家的決心和信心,對我們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目前,疫情對線下服務業特別是餐飲、旅游、住宿、交通、娛樂等行業的沖擊受到廣泛關注。總體上看,服務業遭受的主要是需求沖擊,短期影響更大,但一些暫時被抑制或冷卻的服務需求,在疫情結束后可以很快恢復并轉暖,有些行業如旅游休閑、文化娛樂等還會有補償性反彈。疫情期間,在線零售、在線辦公、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新業態、新模式異軍突起,會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產生一系列影響。
準確判斷疫情對制造業的影響
當前需要特別關注制造業的情況。制造業所受的影響并不亞于服務業。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前2個月統計數據看,制造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5.7%,比服務業生產指數降幅高2.7個百分點。相比較于服務業,制造業產業鏈條更長,后續對產業鏈、供應鏈的影響會進一步顯現出來。與服務業主要受到需求沖擊不同,制造業同時受到了供給、需求兩方面的影響,中期面臨的挑戰更大。
從供給端看,企業復工復產不同步,上下游企業復工參差不齊,貨物運輸不通暢,供應鏈和產業鏈運轉不暢,復工不達產的現象依然存在,要完全恢復常態需要一定時間。與此同時,作為全球最重要的中間品出口國,全球有近200個經濟體從中國進口的中間品占全部進口平均超過五分之一。疫情打亂了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出口訂單不能及時交付,影響我國產業的國際供應鏈穩定。
從需求端看,消費品和投資品需求的下降將逐步向制造業傳導,部分行業如汽車、家用電器等復工復產后庫存積壓問題已經顯現,下游訂單減少還會向上游傳導。如果不能有效擴大需求,庫存的資金占用成本提高,加上工資、租金、利息等剛性支出,部分企業資金鏈將承受更大壓力。
如果說,疫情對制造業第一波沖擊主要來自國內疫情,隨著疫情日益得到有效控制,企業復工復產進度加快,第一波沖擊的影響正在逐步緩解。目前,第二波沖擊的影響已經顯現,而且對我國制造業影響的廣度和深度可能要大于第一波沖擊。
當前,疫情在全球正處于加速擴散階段,如果疫情防控不能盡快出現拐點,市場預期繼續惡化,系統性風險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將大概率陷入衰退。
從發展態勢看,現在正處在從第一波沖擊向第二波沖擊轉換過程中,從內部沖擊為主轉向外部沖擊為主,從供給端沖擊為主轉向供給端和需求端共同受到沖擊。
第一波沖擊的尾部效應尚未完全消除。隨著綠色通行碼一碼通認,復工人員到崗率穩步提高,勞務鏈矛盾正在緩解,但物流鏈尚未完全暢通。重點城市之間的物流還沒有完全恢復正常,特別是受疫情沖擊,國際航空客運萎縮,客機腹艙貨運大幅下降,國際物流受阻特別是航空運力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已經影響到我國產品出口和國際供應鏈的正常運轉。
第二波沖擊正在逐步顯現。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導致全球生產體系、產業鏈出現紊亂,全球供應鏈斷裂通過進口渠道反射影響到我國。國際上疫情最嚴重的主要是歐美發達國家,這些國家是我國中間品和資本品進口的主要來源國。其中相當部分短期內難以被替代,比如存儲器、通訊設備零部件、機動車變速箱等中間品,以及半導體制造機械、光學儀器和金屬加工中心等資本品。這些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斷,產業鏈斷裂將加劇我國的中間品、資本品進口供應中斷的風險,對我國制造業將會造成更大影響。
與此同時,全球經濟如果出現衰退,外部需求將大幅萎縮,對外出口將受到較大沖擊,企業會遭遇退單、毀單等風險,進而影響到就業、消費、投資,形成對經濟的逆向循環沖擊。
應對疫情對制造業沖擊的政策選擇
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接近30%。有效應對疫情對制造業的沖擊,關系到國民經濟安全和我國經濟發展全局。
首先,要加快推動復工復產,促進復工不達產的企業逐步達產,加快解決物流鏈的堵點和供應鏈的斷點,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實現上下游企業整體復產和制造業全產業鏈復產。繼續減免制造業稅費和社保繳費,合理分擔企業疫情期間的房租、利息等成本支出,促進企業逐步恢復正常生產運營。
其次,采取措施保障出口企業的海外訂單交付能力,特別要保障在全球產業鏈中有重要影響的龍頭企業和關鍵產品生產出口,有效降低供應鏈被替代的風險。加大出口信用保險和貿易融資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國國際航空貨運能力,暢通國際物流通道,保障出口訂單正常交貨。對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企業特別是吸納就業量較大的出口制造企業提供定向扶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第三,制定應對國際供應鏈中斷的預案。對國內短期難以替代的進口中間品,加大國內儲備力度,以增加庫存應對突發的外部供應中斷。對國外可替代的中間品,要開拓海外多元化供應渠道;對國內可替代產品,加快制定并適時啟動國內替代方案。
第四,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營造更加便利的消費環境,推動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鼓勵汽車和大宗耐用消費品消費,引導居民逐步恢復正常消費活動。鼓勵制造企業從單純的制造商向綜合生產服務商轉變,深耕國內市場,穩定市場份額。
第五,促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加快建設工業互聯網,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改造傳統生產工藝,提高企業生產與管理效率,提升制造業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
第六,優化營商環境提升產業鏈根植性。放寬外資準入限制,擴大金融、電信和醫療等服務業對外開放。實施好外商投資法及配套法規,更好保護外資合法權益,繼續壓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增大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
總之,疫情給我國制造業帶來巨大影響,但也孕育著新的機遇。2003年“非典”疫情后,我國制造業競爭力和占全球份額大幅提升。這次疫情沖擊,同樣倒逼我國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提升創新力,進而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