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下文簡稱“新版規劃”)中沒有再提及補貼的事情。這就是說,最晚到2021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就將和車企與消費者說再見了。
對于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即將離場,筆者將之比喻為是“斷臍”之舉。在新能源汽車興起之初,我國敏銳的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并推出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下文簡稱2012規劃),成為推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舉措。
扶持新能源汽車這個新事物成長,需要設立一個輸送營養的“臍帶”。這個“臍帶”就是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在2012規劃中有兩處涉及補貼,其實就是一個意思,即在新能源汽車推廣期間,給予消費者一定的稅費補貼,以期降低車企的生產成本,同時讓消費者能夠買得起、用得起。在2012規劃中對新能源汽車企業、關鍵零部件企業及相關企業也給予了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
經過8年發展,新能源汽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此時就該果斷切斷補貼的“臍帶”,讓這些車企適者生存、強者生存。這樣,才能讓消費者體驗到更好、更優質的新能源汽車。在這個階段,對新能源汽車的必要保障措施還是要有的。這就好比嬰兒斷奶之后仍需喂一定的輔食一樣。
這一點在新版規劃中就有體現。比如在新規的健全政策法規體系一節中就要求“完善新能源汽車購置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地方政府要“給予新能源汽車通行、使用等優惠政策”。這些措施將為新能源汽車消費者帶來實惠和便利,新能源車企也將從中受益。
新能源汽車“斷臍”之后,車企的人才培養、技術突破、技術應用、前沿科技就將成為它們的核心競爭力,其中尤以人才為重中之重。這是企業成長的基礎要素,甚至可以將人才視為新能源車企的新“臍帶”。
2012規劃提出要加強人才隊伍保障,但比較籠統。新版規劃則明確提出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其中的一些提法很有針對性。比如加快建立適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機制,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加大國際化人才培養力度,優化人才評價機制,梳理正向激勵導向,實行股權、期權等多元化激勵措施。在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一節中更是明確提出“鼓勵科研人員開發新能源汽車領域高價值核心知識產權成果”,直指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命門”。
總之,新版規劃盡管采取了“斷臍”的措施,但我國已初具規模且處于國際前列的新能源汽車也具備了相當的競爭實力,此舉無礙這一產業的發展和力爭上游。相反,失去補貼的車企將迸發出頑強的生命力,也許在不久后,我們就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華為”出現在國際市場。(閻岳)
關鍵詞: 國產新能源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