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即時看!廈門銀保監局:理性借貸 防范金融風險的提示

發布時間:2022-09-21 17:58:14  |  來源:銀保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各類消費金融服務和信用貸款產品逐漸興起,廣大消費者在享受互聯網貸款便利的同時,也有部分消費者因過度消費、貸款使用不當等非理性行為面臨種種困擾:網絡貸款產品借貸流程較為便利且借貸額度較高,部分消費者容易發生盲目借貸行為導致負債過重影響正常生活;部分消費者因未及時還款導致征信報告出現不良記錄,對其信用卡、按揭、車貸等貸款的申請造成不良影響。

廈門銀保監局提醒廣大消費者理性借貸,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1、理性消費,量入為出。

正確評估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杜絕不計后果的盲目消費、盲目借貸行為。某些商家和網絡借貸平臺為營銷目的過度宣揚的“借貸消費”“超前享受”“借貸追星”等行為不應提倡和效仿,過度借貸易導致資金斷流,最終會使消費者個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

2、合理發揮貸款產品作用,切勿“以貸養貸”“多頭借貸”。

消費者應充分了解網絡平臺貸款等相關產品的息費價格、貸款期限、還款方式等與自身權益密切相關的重要信息,警惕一些機構或平臺所謂“免息”“零利息”的片面宣傳。合理使用貸款產品,樹立負責任的金融意識,養成按時足額還款的習慣,不要“以貸養貸”“多頭借貸”。

3、珍視個人信用,保持良好記錄。

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征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消費者應主動關心自己的信用記錄,出現不良信息后及時還款,終止不良行為,后續注意按時還款、避免逾期,建立良好的個人信用記錄。

4、謹防“征信修復”詐騙,遠離非法代理維權。

征信領域不存在“修復”、“洗白”等說法,凡是聲稱合法的、商業的、收費的“征信修復”都是騙局,修復不成反而可能導致信息泄露及財產損失。對征信記錄存在疑問時,應咨詢正規金融機構,不隨意透露個人信息、不隨意點擊鏈接、不隨意轉賬,遠離“征信修復”代理維權,謹防落入騙局,“財”、“信”兩失。

關鍵詞: 貸款產品 不良行為 合理使用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