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資訊:交行“提前還貸收1%違約金”一日游背后:多行標準不盡相同,收違約金合理嗎?

發布時間:2022-08-05 15:53:51  |  來源:新浪金融研究院  


(相關資料圖)

8月1日,交行發布的《關于個人按揭類貸款、個人線上抵押貸(消費)提前還款補償金收費調整的公告》顯示,自11月1日起,個人按揭貸款與線上抵押貸提前還款補償金收取,將以貸款合同中約定為準,補償金比例為提前還款本金金額的1%。第二日下午,交行撤銷了上述公告,目前該頁面已不存在。

針對上述問題,交行客服人員回應表示,上述公告被過度渲染了,目前暫時下架,后續還會有其他政策陸續公布,現階段按照各地分行與借款人簽訂貸款合同的相關約定執行。

那么,銀行對購房者提前還款收補償金的做法是否合理?對銀行本身有何影響?購房者又為何急于提前還貸?

提前還房貸收取1%補償金?
交行客服:被過度渲染、暫時下架
8月1日,交行發布公告表示,對提前還款補償金收費標準進行調整,新規將從11月1日起施行,個人按揭類貸款(包括個人住房貸款、個人商業用房貸款、個人廠房貸款)及個人線上抵押貸(消費),提前還款補償金收取具體以貸款合同中約定為準,補償金比例為提前還款本金金額的1%。同時,在合同約定基礎上,各地分行具有補償金優惠減免權限。
該公告一經發出,引發廣大網友熱議,并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二日下午,交行撤銷了上述公告,目前該頁面已不存在。
針對上述問題,交行客服回應表示,上述公告被過度渲染了,目前暫時下架,后續還會有其他政策陸續公布,現階段按照各地分行與借款人簽訂貸款合同的相關約定執行。
此外,交行客服還表示,目前一般是分行自行確定是否收取提前還款補償金。若收取,補償金額一般按提前還款本金金額的1%收取,最多不超過提前還款日到借款合同到期日之間應付的利息。
多家銀行收費標準不盡相同,
多以借款合同約定為準
交行發布上述公告后,其他商業銀行是否會同步跟進?針對“提前還房貸繳納補償金/違約金”的問題,多家銀行對提前還款的違約金、收費標準等規定不盡相同。
工行客服表示:“提前還款違約金不超過歸還本金的六個月貸款利息或按協議價格收取,部分特殊情況暫免收,具體收費情況需查看借款合同或聯系貸款行咨詢;針對部分提前還款,客戶可選擇減少月還款額但期限不變或縮短還款期次,但因各地規則有所不同,具體以實際操作為準。”
農行工作人員針對上述問題表示:“如需辦理提前還款,借款人需要按合同約定提前(一般應提前一個月)向原貸款經辦機構提出申請,持有效身份證件、原購房貸款還款卡(折)、個人購房借款擔保合同到貸款行辦理相關手續。提前還款違約金收取標準以客戶與該行簽訂的貸款合同為準,具體建議咨詢當地貸款行。”
對于“個人商業貸款提前還款違約金”,中行方面表示:“提前還款應滿足的條件,以及是否需要繳納違約金,均在我行與借款人簽訂的個人借款合同中有明確約定,在提前還款發生時,我行將按照合同約定收取費用,提前還款的收費標準為最高六個月的貸款利息?!?/section>
此外,建行方面回應表示,有關提前還款違約金繳納問題,需查看貸款合同規定或聯系貸款經辦網點核實。
招行客服表示,貸款提前還款分為兩種情況,自助渠道還款的手續費及違約金以還款頁面顯示為準,網點柜臺還款的需要查看貸款合同約定,或聯系當地貸后中心核實。此外,該行客服還表示,北京地區暫不收取提前還款違約金,但其他城市以房貸放款城市要求核實為準。
收取違約金是否合理?
購房者為何急于提前還貸?
那么,銀行收取提前還款補償金的做法是否合理?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法律對提前還貸是否要繳納一定比例違約金并無明確規定,具體執行主要看貸款合同約定和銀行的信貸政策。”
知名財經評論人莫開偉則認為:“提前還款補償金目前在一些商業銀行個人按揭房貸中普遍存在,在貸款合同之中也多有表述,是對貸款人提前還款收取的違約金。”
不過他也表示:“對于提前還貸民眾的心態,銀行必須了然于胸,不能無視目前普通民眾面臨的困境與種種擔憂的心態。”
從銀行角度來看,購房者提前還款對其有何影響?王青表示:“對銀行來說,居民房貸屬于低風險、高收益的優質資產,在當前信貸額度較為充裕的背景下,從成本收益角度出發,銀行尤其不愿看到大量客戶提前償還房貸。另外,對銀行而言,客戶提前還貸款,意味著新增貸款規模、貸款余額增速都會受到直接影響。”
從購房者角度來看,提前還房貸是否劃算?方正證券研報認為,只考慮理財收益率與房貸利率價差擴大就提前還款,并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還需要從還款時間年限、還款方式、已還款期數等多要素共同評估。
此外,談及購房者選擇提前還貸的心理,王青認為,居民提前償還房貸現象增多,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房貸利率整體上處于偏高水平。

關鍵詞: 貸款合同 合同約定 收費標準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