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報!非法理財平臺泛濫!被仿冒企業苦不堪言!受害者:投錢一時爽,追錢火葬場……

發布時間:2022-08-02 15:50:27  |  來源:BBT Fintech圈子  
“和余額寶一樣安全可靠并為國家企業背景”“預期收益是銀行活期的15-50倍”……這一類宣傳語,似乎已成了各個大大小小非法理財平臺的模版

7月31日,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近段時間,各類仿冒的非法理財平臺泛濫,其借微信群、公眾號、百度、微博等平臺甚至將觸角伸至社區里的豐巢柜,以聳人聽聞的消息作為標題,給平臺偽造一個仿冒的國資背景,再通過“保本保息”“0風險”“高收益”等誘導性說辭,騙取投資者通過非正當渠道下載App,一般都以小額高息的方式,博取投資者信任后,等待對方投入大額再一筆“收割”


【資料圖】

仿冒馬甲不斷,無數受害者被騙,更是有不少國資企業被中傷。“很多辦法都想過,找了各個渠道反映,也進行了風險提示,但還是有騙子假借我們公司行騙。”一被仿冒的國資機構相關人員向北京商報記者感慨道。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殲滅非法理財平臺還需“打怪”升級、多方聯動。正如業內所稱,包括各職能部門應加強動態監管,線上預警監測和線下打擊同時進行;另外銀行、支付等機構也應加大風險提示;此外企業信息查詢平臺也要加強企業認證審核等……

01
被欺騙的消費者:
投錢一時爽,追錢火葬場

“投錢一時爽,追錢火葬場!”非法理財平臺受害者李明(化名)7月31日向北京商報記者無奈道。

李明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此前他在親友推薦下投資了一個所謂國資機構下設的理財平臺,在多次高息及獎勵的誘惑下,前后共投了5個項目,累計本金近7萬元。其中投資金額最多的一個項目是5萬元,期限10天,預期收益10116元,也就是說,他當時每天賬戶顯示收益入賬高達上千元。

“看到日漸上漲的收益,我還每天省吃儉用地往里投,滿腦子想著多賺點。”李明回憶,在投資過程中,自身一開始僅抱著試試的態度小額投入,中期在本息到賬后逐漸加大投資,但最后“養肥了”后被非法理財平臺“一鍋端”。“割韭菜還得一茬一茬的,這騙子平臺可以說是連根拔起。”李明自嘲。

截至目前,李明被騙時間已經超過一年,和他同一波的受害者還有近20人,被騙投資款項達數百萬元。另據多地受害者反映,已經從地方公安處確認,該理財平臺確實為詐騙分子操作。

“我們報過警,也投訴過,甚至在小紅書、新浪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發布過一些曝光視頻,但最后還是音訊全無,詐騙分子至今逍遙法外。”李明稱,他們被騙后報警做了登記,但幾次反饋后再沒有后續進展,同時在各大平臺想了很多辦法,但一切舉措就像石沉大海沒有回響。

“如果是一般的詐騙分子,是不是早被端了?我總感覺背后有一張深不可見的大網,在系統地收割韭菜。”李明向北京商報記者講述。

李明這一猜測主要是因為,在他被騙之后,市場上又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的類似詐騙平臺,借以不同的熱點和由頭,采取同樣的宣傳同樣的套路,但源源不斷有人上當受騙。

就在兩個月前,一家自稱新能源領域的非法理財平臺失聯,北京商報記者從多位受害者處不完全初步統計,又有超60人投資被騙,投資款項同樣高達數百萬元。

“這些仿冒馬甲行蹤隱蔽,背后通常擁有專業團伙,難以發現其行蹤,得逞后立馬換上新馬甲,背后牽扯到從導流到運營到資金轉移等一系列灰色產業鏈。”一資深業內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這類平臺源源不斷地“死灰復燃”,其實也給監管治理帶來很大挑戰。

02
被中傷的企業:舉報過也報過警,但還是“躺槍”

苦其已久的除了受害者,其實還有被仿冒的國資企業。

“我們也是受害者!”7月31日,一被仿冒國資平臺的公司相關人員向北京商報記者反映,近期就發現有平臺冒用其公司名字進行了集資詐騙的非法金融活動,對此已經前往當地公安部門報警做筆錄,同時也向網信辦網站舉報過,還在多家地方紙媒發布公開澄清聲明,但盡管如此,還是有不法分子通過各種渠道散布信息,導致理財詐騙蔓延。

“我們也很被動。”前述相關人士進一步說道,其已經做了系列舉措,但維權過程中挑戰重重,例如作為被冒名企業未有明確損失,地方警方無法立案;另外在冒名平臺崩盤前,也無法找到受害者讓其報警立案;此外還存在網信辦可能舉報較多,無法及時處理的情況。

類似于前述被仿冒平臺的情況其實并不少見。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大多非法理財平臺主要通過仿冒某一國資機構資質、偽造金融許可資質,甚至會拍攝相關不實宣傳視頻等方式,來獲取受害者信任。

更有甚者,還會在天眼查等平臺發布不實信息、上傳虛假電話,當消費者通過這一類企業信息平臺查詢資料,撥打相應電話求證后,自以為做足了功課,但反而被騙得更深。

“互聯網非法外之地,我覺得相關虛假信息發布要加強審核,另外我們公司的官方介紹資料在天眼查平臺上也被篡改。他們通過某種方式將虛假信息放到了企業查詢平臺,誤導其他人。所以我覺得這種企業信息查詢平臺也應該加強企業認證審核。”該被仿冒國資平臺的公司相關人員說道。

這樣的情況其實并非孤例。此前北京商報記者在調查過程中也發現,被仿冒國資企業在一些企業查詢平臺上,顯示的電話實則為詐騙分子個人電話,最后找到屬地市場監管局查詢,才能問詢到企業電話進一步求證查實。

仿冒馬甲不斷,整頓治理也可謂任重而道遠,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除了要在賬號注冊源頭強調實名制外,還要處理好跨境用戶,很多詐騙分子在國外,通過跨國犯罪來規避懲處,因此,一方面要對跨境信息進行過濾,另一方面要加強跨國打擊。此外針對一些偽基站、偽號碼,比如一些00和10開頭的號碼,需要進行源頭治理。

03
打怪還需升級:
不能單純依靠某一方,而應調動全民監管熱情

非法投資理財平臺,實則也是近幾年金融監管部門、網信部門及公安部門的重點監管打擊對象,但互聯網詐騙平臺依然層出不窮。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指出,其背后有多方面原因

一是詐騙平臺利用技術手段,仿冒知名平臺,詐騙手段升級;二是互聯網渠道很多,各家互聯網平臺對詐騙平臺的審核存在差異和漏洞,詐騙平臺也往往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三是投資者對于詐騙平臺的識別能力依然存在不足,有些投資者追求高收益,風險意識不夠。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同樣表示,仿冒馬甲不斷出現,一方面主要是因為早期難以察覺,通常等到受害者持續累積,造成不良影響后才得以曝光;同時違法成本過低,被仿冒的平臺機構,包括銀行、國資平臺等大部分通過聲明、風險提示等形式來對用戶進行告知,缺乏有效的制約措施。

仿冒的投資理財平臺危害較廣,不僅投資人財產和個人信息受騙,對于被仿冒的平臺也會造成負面影響,危害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對此,在后續治理上,于百程指出,還需要監管方多部門聯手,利用技術手段進行監測,加大打擊處罰力度,完善投訴舉報制度;同時,互聯網平臺方也應加強合作方審核力度,建立行業性投資理財平臺的合作審核標準,利用技術手段監測平臺上日常詐騙風險;正規的投資理財平臺,也需要做好仿冒風險監測分析,及時跟監管方同步;投資人則多了解金融投資知識,增強風險意識,選擇正規渠道的官方平臺進行投資,保護好個人賬戶等敏感信息。

蘇筱芮稱,后續,一是應當完善頂層制度,明確跨部門、跨業態的分工內容與相關處置細則;二是加強應用市場、互聯網導流平臺等用戶高頻使用的渠道監管,對于審核不力的機構及其責任人應予以擔責;三是設立專門的投訴舉報渠道,暢通個人、企業主體反饋流程,尤其像企業信息查詢平臺,一方面可以及時更新仿冒馬甲的運營主體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考慮完善舉報反饋渠道及時對接官方部門;四是加大司法打擊,專門樹立一批大案、要案典型以震懾不法分子,肅清商業風氣。

要建立黑名單制度,對于詐騙ID要統一建立用戶黑名單,包括電信詐騙的號碼,要給用戶提供號碼驗證渠道,驗證號碼是否為安全號碼;對于社交平臺,要強調實名制,并開通用戶舉報渠道,讓舉報更加便捷;支付機構要對商戶采取白名單和黑名單制度,屏蔽非法理財平臺;企業則應該主動去發現仿冒行為,積極打擊。”盤和林說道,總之,要調動各方積極性,不要單純依靠監管,而應調動全民監管的熱情。

文 /北京商報記者劉四紅

關鍵詞: 北京商報 風險提示 技術手段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