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要聞】謊稱“內部員工理財”,保險業務員詐騙退休老人325萬被判十二年 | 局外人

發布時間:2022-07-28 17:52:10  |  來源:界面新聞  

以“內部員工理財”“保本保高利息”為誘餌,誘騙被害人簽訂虛假理財協議,騙取3名被害人325萬余元…7月27日,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下稱上海虹口法院)對這起養老詐騙案件進行了公開審理并當庭宣判。

據了解,被告人孫某福經辦保險業務時,認識了王阿姨姐妹和李阿姨等客戶,孫某福服務周到、熱情,一來二往,客戶對他都頗為信任。


【資料圖】

2015年8月,孫某福開始向李阿姨推薦理財產品。孫某福向李阿姨介紹了一款委托貸款理財,號稱“保本保息,屬于公司內部的理財,投資利息高,也穩定”。如果想購買這個理財,只能把錢直接打給他去購買,不過合同上能寫李阿姨的名字。

李阿姨聽信了孫某福的話,陸陸續續向孫某福轉賬65萬元購買理財。事后,李阿姨向孫某福催問投資的回報收益,孫某福以支付利息、補償款為名返還李阿姨2.9萬元,并誘導李阿姨將到期的理財本息繼續用于投資。

2017年11月,孫某福聯系李阿姨,稱自己從保險公司跳槽到某證券公司工作,并向李阿姨推薦證券公司員工版的固收理財產品。

孫某福謊稱該理財產品收益好,年化利率達9.998%,只有內部員工才有資格購買,為了回饋VIP客戶,其愿意用自己的名額幫李阿姨代為購買。

為了讓這個騙局更逼真,孫某福特意從網上花10元錢買了一份“高仿版”的理財協議,使李阿姨再次信以為真,從而又從李阿姨處騙得30萬余元。

與此同時,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間,孫某福用同樣的詐騙手法,以委托理財為由,通過簽訂虛假的委托貸款資產轉讓交易協議,騙得被害人王阿姨姐妹兩人191萬余元。

之后,孫某福以支付利息的名義返還了5.6萬余元,自此以各種理由推脫再沒有歸還投資錢款。

2019年12月,王阿姨向孫某福催要贖回投資本金,孫某福謊稱,為了讓投資項目及早落地,拿回款項,需要打點費用。為了早日拿回錢款,王阿姨姐妹又被騙去47萬余元。

綜上,被告人孫某福實際詐騙數額共計325萬余元,騙得的錢款被其賭博揮霍殆盡。由于一直拿不到投資錢款,被害人李阿姨和王阿姨姐妹開始產生懷疑,并先后前往孫某福的公司求證,發現自己簽的理財協議都是假的,于是相繼報警,2022年1月孫某福被民警抓獲。

被告人孫某福涉嫌合同詐騙案遠程視頻開庭現場,圖片來源:浦江天平

上海虹口法院審理后認為,被告人孫某福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錢款,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合同詐騙罪。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孫某福合同詐騙罪罪名成立。被告人孫某福到案后能如實供述犯罪事實,并能自愿認罪認罰,依法可從輕處罰。

最終,法院判決被告人孫某福犯合同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三十萬元,贓款責令退賠發還被害人。

這是一起典型的養老理財詐騙,被告人利用其職業身份,取得被害人信任后實施詐騙。本案中的三個被害人都是已經退休或即將退休的人,這些錢款大多也是養老錢,而本案中詐騙的錢財早已被揮霍一空,被害人損失巨大。

那么,日常投資中,如何破解“假理財”騙局?對此,審理本案的周軍法官提出了三方面建議:

第一:不相信所謂的“內部員工理財產品”,更不要相信所謂的內部投資、內部消息。只有金融機構的掛牌理財產品、掛牌投資產品才是真正可以放心購買的。

第二:不要讓金融機構內部工作人員代購買,而要通過正當方式購買投資產品和理財產品,這是防范詐騙的有效手段。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要直接進入理財產品的發行人賬戶,如果進入個人賬戶或者第三方賬戶很可能就是買了“假理財”。

第三:不貪圖理財產品投資的高息回報。經濟學原理是: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多數詐騙活動披著高收益的外衣,你看中的是利息,但人家看中的卻是你的本金。

關鍵詞: 合同詐騙罪 委托貸款 金融機構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