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1)》,對2020年以來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探長讀財注意到,央行在專題八中明確“規范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存款”。
(資料圖)
央行指出,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一些銀 行借助互聯網平臺的流量和場景優勢,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臺銷售個人存款產品,突破了經營的地域限制。此類產品已成為部分中小銀行跨區域吸收存款、緩解流動性壓力的主要手段,加大了風險外溢的隱患。2021年 1 月,銀保監會、人民銀行出臺文件對第三方 互聯網平臺存款業務進行規范。
銀行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臺銷售存款產品,平臺提供存款產品的信息展示和購買接口,不改變客戶與銀行間的債權債務關系。通常平臺會展示銀行名稱、產品期限、起存金額、存款利率、計息規則等信息,突出顯示“50萬元內100%賠付”、“本息保障”等字樣。
平臺存款產品均為個人定期存款,以5 年期存款產品為主(占比63%),利率普遍較高,年利率最高4.875%,已達到市場利率定 價自律機制要求的上限。近半數產品起存金額僅50元,購買流程簡便快捷,客戶通過在 平臺開立的Ⅱ類銀行電子賬戶即可完成存款產品購買,并可隨時提前支取。平臺不對個人客戶收費,對合作銀行根據日均存款余額 的0.2%-0.5%收取導流費。
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存款規模增長迅速,合作銀行主要為中小銀行,多家高風險銀行大規模吸收異地存款。
據初步統計,截至 2020年末,約89家銀行(其中84家為中小銀行)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吸收的存款余額約5500億元,較2019年末增長127%,其中央行評級8級以上的高風險銀行吸收存款余額占比近50%。某家高風險銀行70%的存款為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吸收的異地存款,而其同業融資占總負債比重從2019年末的30%下降至 3.2%。
據自媒體“老陳侃財”報道,開展互聯網存款的平臺包括支付寶、京東金融、58金融、天星金融等,80余家中小銀行不完全統計如下:
26、安徽1家銀行,新安銀行。
2021年1月,銀保監會、人民銀行印發了 《關于規范商業銀行通過互聯網開展個人存款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叫停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臺開展的定期存款和定活兩便存款業務,不得再新增業務,存量業務到期后自然結清。目前,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存款產品已經下架。
為了限制地方法人銀行盲目擴張,督促其回歸服務當地的經營定位,2021年2月,人民銀行明確地方法人銀行不得以各種渠道異地攬存,存量業務到期后自然結清。從2021年第一季度起,地方法人銀行吸收異地存款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
探長讀財注意到,2021年1月,銀保監會辦公廳、人民銀行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規范商業銀行通過互聯網開展個人存款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出,商業銀行不得通過非自營網絡平臺開展定期存款和定活兩便存款業務,包括但不限于由非自營網絡平臺提供營銷宣傳、產品展示、信息傳輸、購買入口、利息補貼等服務。
雖然第三方互聯網存款業務被叫停,但對于沒有實體網點的19家民營銀行+1家直銷銀行(百信銀行)而言,只能通過自營互聯網渠道吸收存款,包括但不限于各家銀行的官方App、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等等。根據探長讀財此前的系列報道,多家銀行通過“白名單”或“積分/金豆”等名義變相加息攬儲。
19家民營銀行+1家直銷銀行的經營狀況如何?探長讀財根據各家銀行披露的2021年度報告,整理各家銀行營業收入、凈利潤、不良貸款率,以及主要股東如下表:
與此同時,探長讀財整理各家銀行披露的數據,截至2021年末,個人存款(儲蓄存款)、公司存款,以及存款總額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