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貸機構評級進行時!多地披露“年檢”結果,失聯、空殼主體加速“出清”

發布時間:2022-04-21 14:54:02  |  來源:BBT Fintech圈子  

小貸行業的出清持續進行中。4月20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進入4月后,各地關于轄區內小貸公司2021年評級、調研工作結果陸續對外披露,按照不同等級對轄內小貸機構進行分區,對于“空殼”“失聯”等運營情況不符合監管要求的機構,則是直接注銷其經營許可。

根據湖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官網(以下簡稱“湖北金融局”)4月18日發布的公告,2021年轄區內共計350家小額貸款公司參加評選,評選出A類小額貸款公司54家、B類小額貸款公司79家、C類小額貸款公司82家、D類小額貸款公司135家。這也是湖北首次對轄內小貸公司進行分類評級

河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于4月15日,發布關于2019年、2020年度小貸公司抽查年審名單的公告,在抽查的101家小貸公司中,有18家機構未通過審核。

4月12日,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也披露了轄區內2021年度小額貸款公司發展和監管基本情況,行業全年累計投放貸款815億元,年末貸款余額531億元。2021年廣東省共有138家小貸公司“楷模”評級較上年上升,獲評A級以上機構74家,較上年增長68%。

將小貸公司放貸資金來源、資金投向、公司治理、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等六方面事項作為日常監管重點。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除了上述三地近期披露2021年相關情況外,更早一點,貴州還對此前的考核結果進行了追蹤。貴州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3月21日發布的信息顯示,2020年度貴州省共計27家小貸公司被評為E級,其中25家按照要求提交了保留經營試點資格的申請和整改方案,達到驗收合格標準的有17家,驗收不合格的有8家。

對于各地區小貸公司的監管情況,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王鵬指出,地方監管部門收緊對小貸公司的監管是大勢所趨,也是中央監管機構提出的明確要求。實施分級監管的意義,一方面有利于對相關機構進行精準監管,監管部門能夠按照評級結果,對重點機構監測有所側重;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地方機構尋求錯位化的發展路徑,防止內部踩踏。

而正如王鵬所言,各地區在進行工作部署時,也提到對機構進行分類監管。例如,湖北金融局便指出,對A類小貸公司,推薦加入央行征信系統,優先給予享受扶持政策待遇、適當放寬部分監管指標等待遇;對B、C類小貸公司,持續跟蹤指導和幫扶,督促公司自主采取改善性措施;指導C類以上級別小貸公司自愿接入湖北省中小企業融資信用平臺。對D類小額貸款公司,高度關注其經營及風險情況,加大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管的頻次和深度。對長期“空殼”“失聯”徹底喪失經營能力的公司,注銷其經營許可,并進行公示。

據了解,一直以來,地方小貸機構都被稱作地方金融市場的“毛細血管”,頂峰時期此類機構數量接近1萬家。同時,小貸行業也出現了套利、炒作甚至是冒用小貸公司名義違規展業等亂象,非法集資、詐騙等違法行為也時有出現。

針對這些情況,2021年末,央行發布《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進一步健全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明確將加大對小貸公司的監管處罰力度。進入2022年后,陜西、貴州等地出臺的地方金融法規中,也提到了對轄區內小貸公司強化監管。

而隨著監管“紅線”收緊、合規化要求不斷提高,小貸機構的生存壓力變大,整體數量和規模都呈下滑態勢。根據央行此前披露的數據,截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6453家,貸款余額9415億元,全年增加550億元。

對于下一階段小貸公司的發展要點,王鵬指出,小貸機構的核心要點在于規范性和合規性,逐步減少在灰色空間展業的情況。小貸機構在規范化經營后,盈利空間被壓縮,同質化經營會更加激烈。

“與銀行、消費金融等金融機構相比,小貸公司的自身能力水平、資金成本以及數字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弱勢。”王鵬表示。王鵬建議,地方性小貸公司應該充分和地方監管機構進行溝通,充分發揮服務地方實體經濟的作用,配合當地經濟情況進行業務拓展,提升小貸機構在當地的業務滲透能力。同時,充分利用地方公共性的數字化平臺,助力自身實現提質、降本、增效,促進數字化轉型。

文 /北京商報記者岳品瑜 廖蒙

關鍵詞: 北京商報 信息顯示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