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再貸款“箭在弦上”

發布時間:2022-04-15 12:00:53  |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作者:許予朋

近期召開的兩次國常會頻頻點題貨幣政策,提出將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設立科技創新和普惠養老兩項專項再貸款。

4月14日,在人民銀行舉辦的2022年第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明確表示,人民銀行將適時運用降準等工具,進一步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支持力度。

同時,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披露了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推進情況,并回應了市場廣泛關注的房地產信貸投放情況,以及對受疫情影響企業、個人的紓困情況等熱點。

普惠養老再貸款將在5地7家銀行試點

4月6日召開的國常會提出,要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融資,設立科技創新和普惠養老兩項專項再貸款,人民銀行對貸款本金分別提供60%、100%的再貸款支持。

發布會上,孫國峰披露了兩項專項再貸款的設計細則。關于科技創新再貸款,孫國峰表示,該工具支持的企業范圍包括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制造業單向冠軍企業等科技企業。在操作上,金融機構可自主選擇范圍內的企業開展融資服務,適用銀行包括政策性銀行、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等21家全國性金融機構,總額度為2000億元,利率1.75%。

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則將率先在5地7家銀行開展試點。人民銀行初期選取浙江、江蘇、河南、河北、江西5個省份開展試點,試點額度為400億元,利率為1.75%。參與試點金融機構包括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7家全國性大型銀行。金融機構按市場化原則向符合標準的普惠性養老機構項目發放優惠利率貸款,貸款利率與同期限、同檔次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大致持平。專項再貸款采取“先貸后借”的直達機制,按季發放,人民銀行對符合條件的貸款按貸款本金等額提供專項再貸款資金支持。

孫國峰表示,人民銀行將抓緊設立科技創新再貸款和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同時,用好現有的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實施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

多地銀行自主下調房貸利率

去年下半年,部分房地產企業風險顯性化,導致金融機構出現“應激”反應,這使得一季度房地產信貸增長情況備受關注。

對此,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介紹,人民銀行積極指導商業銀行更多關注建設項目本身的償還能力,保持開發貸款的平穩投放,滿足房地產建設項目合理融資需求。與去年四季度相比,今年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貸款月均多增了大約1500億元,與同期新房的在建規模相比,開發貸款的余額處在較高水平。

在個人住房貸款方面,鄒瀾表示,受疫情近期多發、部分居民收入下降、房地產建筑營銷活動受阻等因素的影響,商品住宅銷售額出現下滑,個人住房貸款發放也有小幅的回落。截至3月末,全國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8.8萬億元,同比增長8.9%,余額同比增速比去年末下降了2.3個百分點。

今年,多地銀行房貸利率出現下行。對此,鄒瀾稱,3月份以來,由于市場需求減弱,全國已經有100多個城市的銀行根據市場變化和自身的經營情況,自主下調了房貸利率,平均幅度在20至30個基點不等。鄒瀾表示,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圍繞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目標,因城施策,配合地方政府履行好屬地責任,更好地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落實金融紓困政策

近期,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地散發,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及個人對于金融援助的呼聲越來越高。

發布會上,鄒瀾介紹,3月末全國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0.8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4.6%,繼續保持較高增速。下一步,人民銀行將落實落細金融紓困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的信貸資源傾斜,積極滿足合理的融資需求,特別是避免盲目限貸、抽貸、斷貸,支持困難行業企業渡過難關。同時,將積極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政銀企融資對接,更好發揮擔保增信和風險補償作用,提高小微企業融資的覆蓋面和便利度。

近期,不少商業銀行對于受疫情影響暫無還貸能力的個人推出了延期還房貸的相關政策。鄒瀾表示,人民銀行將積極指導銀行延后還款時間,調整還款計劃,開通征信異議綠色通道等業務安排。對于正常還款有困難的客戶,要區分是還款能力還是還款意愿的原因,要區分是受疫情影響的短期還款能力還是中長期還款能力,將延期還款政策落到實處。

“我們也注意到受疫情等多種因素影響,部分已售住宅項目緩建、停工、延期交房的情況。”鄒瀾說,人民銀行將會同相關部門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指導銀行綜合項目實際、借款人意愿等,依法依規妥善協商處理,切實維護購房人合法權益。

關鍵詞: 人民銀行 金融機構 科技創新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