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維信金科:擔保壓身,負重難行

發布時間:2022-04-14 13:00:16  |  來源:鐳射財經  

作者 | 周古

金融科技行至下半場,維信金科掉隊了。
作為一家老牌金融科技企業,維信金科與其他頭部機構的業績差距拉大。業績數據背后,維信金科的業務模式仍然過重,業績主要由重資產的信用業務驅動,主要資產風險也需維信金科擔保。
過于依賴擔保助貸業務,短期內,中小資方缺乏風控能力,維信金科的業績可能還有支撐。但長遠來看,維信金科在定價空間受限,增信助貸政策收緊的情況下,業務可能可能承壓。
2020年至今,金融科技上市公司受監管政策、利率下行影響,不斷校正助貸業務模型,試圖在嚴監管語境下跑出由重到輕的新路徑。重即指承擔信用風險的擔保助貸,輕則為純科技助貸。
從擔保兜底到輕資產運營,從多通道收費到降費讓利,從風控外包到自主風控,從粗放管理到精細化運營。金融科技企業在合規風險與成本控制之間反復探索,錨定金融機構-金融科技-消費者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
無論是為了提升估值空間,還是順應監管趨勢、降低業務風險,基于兜底和反兜底模式的傳統助貸業務,逐漸式微。免于保證金和兜底的助貸業務,是金融科技企業應對未來市場不確定性的關鍵,也是開拓新業務、啟動新增長曲線的支撐。
助貸業務轉向,對金融科技企業的風控和資產質量提出更高要求。當頭部金融科技企業紛紛向輕資產、低利率,通過科技和場景觸達能力壓縮運營成本和風險成本時,維信金科的業務模型劣勢逐漸凸顯。

重資產壓身

維信金科資產之重,通過財報即可看出端倪。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維信金科實現營業收入34.58億元,同比增長34.4%;實現凈利潤11.79億元,較上年末虧損的8.7億元,實現大幅扭虧為盈。維信金科通過純線上助貸業務創收,旗下產品包含信用卡余額代償產品和消費信貸產品,品牌有維信卡卡貸和豆豆錢。
承擔風險的表內貸款,成為維信金科的重要收入來源。維信金科的收入主要由利息收入、貸款撮合服務費和其他收入構成,其中2021年利息收入達19.72億,凈利息收入13.8億,貸款撮合服務費15.4億,其他收入5.38億(導流費、擔保費等)。
維信金科利息收入由直接貸款和信托貸款模式生成。在收入構成中,凈利息收入占比39.91%,貸款撮合服務費占比44.53%,其他收入占比15.56%。可見,須平臺承擔信用風險的生息資產支撐了維信金科的收入。
助貸業務中,維信金科通過擔保助貸實現的收入占比較高。維信金科2021年的貸款撮合服務費增速較快,同比增長115.9%。貸款撮合服務費分為信用增級貸款撮合和純撮合貸款,二者分別為14.99億、0.41億。
參照總營收,須由維信金科擔保的信用增級貸款撮合收入在總營收中占比高達43.35%,而純撮合助貸占比僅為1.19%。這意味著維信金科不擔風險的純科技助貸業務實際上占比較低。
由于承擔信用風險,貸后服務也成為維信金科重要的助貸服務費來源。按照助貸服務階段劃分,維信金科的撮合貸款服務分為前期貸款撮合服務和貸后服務,這兩項業務2021年收入為10.54億、4.86億。
信用增級助貸規模增長,拉動擔保收入增長。維信金科通過旗下擔保公司(維仕擔保有限公司)為資方提供擔保服務,2021年實現擔保收益4.56億,而2020年同期收益為-0.99億。
在放款量方面,維信金科2021年全年促成貸款407億,相比360數科全年促成貸款3571億、樂信2138億、信也科技1374億,維信金科的資產體量不具優勢。此外,由平臺承擔信用風險的貸款比重較高。
財報數據顯示,維信金科2021年直接貸款放款量為11.07億,占總貸款量的2.7%;信托貸款放款量163.56億,占比40.2%;信用增級貸款撮合量218.42億,占比53.6%;純貸款撮合量14.07億,占比3.5%。
在營收利潤雙增的情況下,維信金科的科技投入增幅并不明顯,遠低于營收利潤增速。維信金科在2021年研究及開發費用為0.81億,僅同比增長2.4%。
從研發費用在營收中的占比來看,維信金科的研發費用率僅為2.34%。同期的樂信研發費用5.5億,研發費用率達4.8%;信也科技科技研發投入4.35億,研發費用率達4.6%。
科技能力是金融科技企業存活的根基,也是助貸風控輸出的核心支撐,而科技能力建立在企業對科技和人才投入的基礎之上。維信金科對科技投入較少,長遠來看,不利于其夯實科技能力,提升風控效率,進而影響資產質量。

輕資產模式趨勢開啟,消費貸定價24%大限將至,維信金科的重資產、高成本業務模式,也將面臨更大阻力。

增長空間受限

助貸監管政策趨嚴,增信、兜底助貸模式首當其沖。

維信金科在助貸市場中可謂鼻祖級的機構,創始人廖世宏看到Capital One的成功后,在2006年毅然選擇回國創業,維信成立。早期,維信金科與外貿信托等機構合作開展線下信貸業務,2015年前后上線卡卡貸,逐漸把業務遷至線上,并發力信用卡余額代償。

在維信金科競逐消費金融的16年里,先后拿下兩張小貸牌照(成都維仕小貸、上海靜安維信小貸),一張融資擔保牌照。擁有牌照,維信金科即能開展自營放貸,而融資擔保牌照可以與助貸業務形成閉環,讓維信金科發力增信助貸業務。

拆解維信金科的財報數據不難發現,目前,維信金科仍是采取自營放貸與助貸結合,依托自有融資擔保牌照和第三方融擔牌照重點布局增信助貸業務。

助貸監管環境時過境遷,維信金科的增信助貸業務增長空間也將受到限制。維信金科的信貸業務分為直接貸款、信托貸款、信用增級貸款、純貸款撮合四種模式,其中表內的直接貸款風險自擔。

信托貸款模式由維信金科提供風控和擔保,合作金融機構通過信托放款;信用增級模式由維信金科提供聯合建模和擔保服務,資金方審批貸款。純撮合模式則由資金方自擔風險,維信金科僅作獲客和風控初篩。前兩者居維信金科營收大頭,在維信金科總促成貸款中的占比超過90%。
從2017年141號文出臺以來,助貸市場的增信模式和分潤模式分野越來越清晰。早期階段,增信助貸業務通過保證金開展,資方與助貸平臺以固收模式合作,資方收取固定成本。
保證金模式下,助貸方通常把放款資金的2%-10%的保證金存入資金方賬戶,當出現壞賬時,保證金便用于代償,余額不足則繼續繳納。這種未通過持牌增信機構(融擔公司或保險機構)擔保的方式,實際上屬于變相兜底。
在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新規等監管政策出臺后,助貸模式進一步收緊,保證金兜底、變相兜底也被監管叫停。一些話語權較弱的助貸平臺為了獲取機構資金,不得不通過增信機構實現資產增信。
反兜底模式應勢而出。助貸平臺一方面引入融擔和保險為助貸資產增信,另一方面借助增信通道預繳保證金,為機構資金提供反兜底服務。雖然反兜底模式在形式上并不違規,但實質仍為變相增信和兜底,削弱了資金方自主風控的作用。
增信機構介入,增加了助貸利潤分配環節。助貸機構不僅要承擔資產風險,而且需要消化增信通道費用,結果便是助貸的利潤空間被攤薄。尤其是定價空間從36%縮窄至24%,助貸機構在增信助貸模式下的利潤水平更加受限。
此外,監管一再強調金融機構風控獨立、業務自營,金融科技業務回歸本源,助貸平臺不得兜底。助貸方也迫切需要降低資產重力,打破保證金對助貸規模的限制,進而尋求更高的估值空間。
監管環境和市場變化,倒逼增信助貸向分潤模式轉變,這在行業內已成為共識。分潤模式中,資方與助貸方按比例分利潤,一般是7:3。對于金融機構而言,最終利潤需要除去壞賬、資金成本和運營成本,其中資金成本固定,這也意味著資助貸方的產質量和風控水平,成為金融機構愿意以分潤模式合作的前提。
回看維信金科,增信資產仍然維持高位,而同賽道的360數科等企業已全力向輕資產分潤模式轉型。根據相關財報,360數科從2019年第三季度就確定了輕資本模式戰略,在2021年大約54%的貸款是在輕資本模式和其他技術解決方案下實現的。
輕資本模式也為助貸平臺壓降息費水平提供便利,讓助貸方在不擔風險的條件下,更能從容應對定價下行趨勢,通過客群上移和擴大促成貸款規模,實現以量抵價。去年以來,消費金融公司、頭部助貸平臺按照嚴口徑(息費水平控制在24%以內)開啟了降價潮,實現新增貸款綜合定價在24%以內。
「鐳射財經」發現,重資產業務為主的維信金科,在報告期內助貸資產定價上限仍維持36%的水平。根據維信金科旗下兩大助貸產品信息,維信卡卡貸和豆豆錢年化利率在24%以下,年化綜合成本不超過36%。
貸款利率雖然降至24%以內,但維信金科的助貸產品疊加了擔保費、服務費,最終的息費水平可接近36%。業內人士稱,維信金科的助貸業務涉嫌變相收費。
有豆豆錢用戶表示,去年9月份在豆豆錢上借款18000元,還款明細分為本金、利息、擔保費、擔保服務費四項,其中擔保服務費高于利息。按照IRR口徑計算,該筆貸款的息費約36%。

維信金科未來向純助貸轉型,阻力不小。增信助貸向輕資產分潤模式轉變,資方更看重助貸方的既往不良水平和風控效率,擁有優質客群和成熟風控能力的助貸平臺,才能吸引機構資金入場并保持一定的議價權,平穩穿越利率下行周期,業務空間更具想象力。

在財報中,維信金科也提到繼續使用不斷增加的正當合理的數據,加強維信金科的理解并更好地在客戶信貸周期的每個階段區分客戶,并識別為其創造最佳生命周期價值的客戶,特別是考慮到監管機構對消費金融產品的定價上限大幅降低。
但從維信金科的逾期率看,風險出現抬頭之勢。維信金科首次付款逾期率從2021年第一季度的0.4%升至2021年第四季度的0.43%。同時,一至三個月逾期率從2021第一季度的2.07%升至第四季度的4.01%;三個月以上的逾期率從1.81%升至2.39%。
嚴監管穿透之下,金融科技市場仍面臨較多不確定性,但輕資產將成為它們穿越調控周期的最佳途徑。只有風控兜得住,輕資產才有可能。

關鍵詞: 信用增級 金融機構 信托貸款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