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宇科技員工欠薪消息發酵 曾經的科技獨角獸出路在哪

發布時間:2022-04-08 15:09:33  |  來源:第一財經  

作者/李娜

曾因資金鏈緊張而在去年年底登上熱搜的柔宇科技如今又因欠薪傳聞深陷泥潭。

4月7日,多位柔宇科技的員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司各個部門從今年3月底陸續發出通知,清明節后開始放假,時間為三個月,部分月份更是以最低工資標準結算。

針對“員工放假三個月”一事,柔宇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劉自鴻隨后對記者表示,“科技創新需要更多正面的力量”,并向記者轉發一則“澄清聲明”,表示很多員工仍在上班。

在柔性屏上嘗試“跳出”主流賽道而選擇自主研發,柔宇科技在成長中充滿了爭議。

劉自鴻26歲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學位,2012年與合伙人共同創建了柔宇科技。2019年下半年,柔宇科技完成F輪融資,上市前估值達到60億美元,成為全球成長最快的獨角獸科技創新公司之一。但一直以來,“沒有產品”大規模落地一直是外界對柔宇科技最大的疑問。

“創新企業沒有歷史包袱,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很多的創新大家不能光直接的去看它短時間內是不是達到了一定的商業成果。”劉自鴻曾在此前的采訪中對記者表示,產品量沒有大到滿大街都是,但其實已經不是概念。

“別人覺得我們只是做一做,玩一玩而已,但其實不能用傳統技術路徑去看。”劉自鴻對記者表示,業界做全柔性屏基本上只有兩個,一個是柔宇的ULT-NSSP技術,這套技術完全是從0開始開發出來的全新技術路線,另一個是多晶硅的技術,業界叫LTPS的技術路線。

過去幾年,資本加持下,新穎的技術路線也吸引了諸多公司與柔宇科技展開合作,比如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空中客車Airbus以及中興通訊,但從此前披露的招股說明書可以看到,客戶與之合作的持續性較低。

在2017年度至2019年度和2020年1-6月三年半報告期內,柔宇招股書前五大客戶并沒有一家持續合作的企業,但從數據來看,前五大客戶銷售金額占比在2020上半年接近銷售總額的七成。

此外,從柔宇披露的招股說明書中可以看到,該公司業務的盈利能力并不理想。

營收數據顯示,柔宇從三年報告期內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472.67萬元、1.09億元、2.27億元和1.16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3.59億元、-8.02億元、-10.73億元和-9.61億元,現金流凈流出金額在上述時間線內分別達3.58億元、6.12億元、8.11億元和3.86億元,流動性壓力不斷增大。

沒有穩定的商業伙伴、產品落地渠道以及資金輸血,柔宇科技的現金流壓力愈發加大。記者注意到,2021年2月撤回上市申請后,柔宇科技欠薪的消息就開始發酵,在一些職場社交平臺上,也開始出現諸如“年終獎還不發,報銷拖了大半年不給錢”的欠薪討論。

2021年11月30日下午,劉自鴻在柔宇召開全員大會,向全員溝通公司資金狀況,表示融資正在進行中,預計12月就有資金進入。但對于目前最新的融資情況,劉自鴻在采訪中并未向記者給出任何回應。

“我們去年年中已經開始出現拖欠薪資的情況,即便是副總裁級別的高管也出現拖欠問題,除了去年8月份正常發放外,其他月份不是少發就是遲發,去年12月份后的薪酬很多人都沒有收到。”上述柔宇員工對記者如是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有消息稱,2022年2月底,柔宇位于深圳南山的總部大廈因為租金問題退掉了一層辦公場地,由原有的兩層收縮至一層。記者注意到,關閉的門面目前仍有柔宇的標志,但內部已無人員辦公。

但據接近柔宇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已有機構接觸柔宇并進行了產品調研,產線上材料處于緊缺狀態,但產品良率高于預期,資金局面有望后續改善。

“柔宇在創新路上的探索值得尊敬,但技術提前一步是壯士,超前兩步是烈士,市場決定了一切。”一名深圳的創業者表示,任何離開了市場的技術造出來的都是空中樓閣,只有找到應用場景才是柔宇未來的出路。

關鍵詞: 技術路線 科技創新 報告期內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