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萍
近年來,包括百度、微博等中概股行業巨頭赴港二次上市。數據顯示,2018年港交所修改上市制度以來,截至目前,已有11只TMT行業中概股在港二次上市,回歸節奏加速。
究其原因,安永大中華區科技、媒體與電信行業咨詢服務主管合伙人張偉雄表示,港交所修改上市制度、香港投融資環境優化、國內政策支持、資本市場認同、互聯網公司業務場景聚焦國內,以及國外資本市場的巨大不確定性共同推動了中概股最近動作不斷。展望未來,預計或將有更多符合二次上市條件的公司回歸港股,甚至回歸A股。
多因素驅動回港二次上市 兩地價差在3.5%以內
目前中概股回歸港股主要有三種途徑,分別為私有化退市后赴港直接上市、港股美股雙重上市以及通過掛牌的方式二次上市。實際操作中,第三種方式,即在保留美股上市地位的同時在港股二次上市成為了TMT中概股回歸的主流。
安永今日發布的《TMT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熱行動與冷思考》報告顯示,2018年港交所修改上市制度以來,已有11只TMT行業中概股保留美股上市地位同時通過在港股二次上市方式實現回歸,其中2019年1只,2020年5只,2021年以及2022年至今5只,二次上市為11家企業新募集資金超過2200億港元。
多種因素推動TMT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其中,香港投融資環境持續優化是TMT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基礎;政策支持則是TMT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加速器;而國內資本市場的認同是TMT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重要驅動力;同時,業務場景根植國內,國內市場更加理解其價值,拉動TMT中概股回歸。此外,地緣政治導致的不確定性、稅收政策等因素也是驅動因素。
總體來看,報告認為,去除外界因素,二次上市對TMT中概股的股價與市值的影響不大。從兩地股價價差角度分析,TMT中概股二次上市后,港股與美股的價差在3.5%以內。尤其是在忽略一些稅費與交易時間后,兩地價差基本可以忽略。
安永華南區科技、媒體與電信行業審計服務主管合伙人曾文元表示,一方面,當前仍處于中概股二次上市的初期,更多的是原有的投資者擁有了更多的交易地選擇;另一方面,美股和港股完全可兌換,以及港幣掛鉤美元,也使股價表現很難因為在香港二次上市就出現大幅重估。
中概股回歸浪潮或將至 A股吸引力將進一步增強
在多因素的共同推動下,中概股回歸浪潮將至。安永大中華區審計服務合伙人、華北區高科技上市主管合伙人李康表示:“可以預見,更多的TMT中概股將重新審視港股市場,考慮到對沖美股市場中的不確定風險、進一步多元化股東結構、保持穩定的市值等因素,未來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將會越來越多。”
張偉雄認為,二次上市也是二次機遇,企業需從業務出發打動更多投資人。建議企業在謀劃回歸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未來的戰略方向和業務布局是重中之重。同時,把握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機會,加強技術創新投入,練好內功,這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需要指出的是,對于企業而言,A股也在積極吸引中概股回歸,為企業創造更好的融資環境;尤其是科創板先行先試注冊制,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因此回歸A股也是中概股潛在的選擇。李康稱,隨著國內政策、制度不斷完善,市場環境逐漸改善,包括上交所科創板、深交所創業板以及北交所在內的A股市場對部分在美中概股的吸引力也將進一步增加。
中概股回歸加速,對于A股、港股將有何影響?張偉雄進而表示,中概股回歸,無論對港股還是A股都是一件好事。就A股而言,中概股回歸對政策環境的改變具有推動作用,投資者也將有更多的優質資產進行投資。對港股而言,除成為新政策推動的驅動力外,明星股回到港股也將吸引更多資金進入市場,為港股提供更多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