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差距拉大!11家消費金融公司座次洗牌

發布時間:2022-04-07 10:56:13  |  來源:鐳射財經  

來源:鐳射財經 作者:周古

持牌消費金融行業正經歷十年未有之變局,2021年成為座次洗牌、賽道升溫的起點。

據「鐳射財經」統計,目前已有11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披露2021年業績,相比2020年,2021年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整體業績實現正向增長。尤其是頭部消費金融公司,營收、利潤和資產總量不斷突破,繼續拉大與腰尾部消費金融公司的差距。

同時,以招聯、興業、馬上、中郵、中銀消費金融為代表的頭部梯隊也出現座次變更。中郵消費金融盈利水平甩開中銀消費金融,穩居行業第四;招聯消費金融成為盈利之王,在利潤和資產體量上,與其他四家機構的差額越來越大;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優勢明顯,馬上消費金融憑借科技能力依然站穩頭部位置。

透過業績數據可以發現,2021年消費金融公司的業績博弈更加劇烈。這只是持牌消費金融格局變動的開始,去年螞蟻消費金融開業,頭部城商行相繼布局消費金融牌照,持牌消費金融賽道將邁向萬億規模,格局重塑隨時可能上演。

同時,持牌消費金融行業在2021年也出現新的趨勢和變化。利率下行、客群上移、重返線下、布局小微、數字普惠一體化等浪潮席卷而來,沒有哪家機構能獨善其身,擁抱趨勢是應對挑戰的唯一出路。

頭部座次輪動

根據最新披露的業績數據,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的五家頭部機構在2021年漲勢明顯。雖然同比增幅包含了2020年疫情影響因素,但總體上反映了去年消費金融公司的業務現狀和格局座次。

具體來看,招聯消費金融2021年總資產達1496.98億,營收159.33億,利潤30.63億;興業消費金融總資產617.9億,營收83.91億,利潤22.3億;馬上消費金融總資產610.91億,營收100.1億,利潤13.82億。

中郵消費金融總資產444.22億,營收56.86億,利12.29億;中銀消費金融總資產543.26億,營收53.46億,利潤8.44億。

就營收利潤數據而言,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在頭部梯隊中的勢力增強,招聯消費金融的利潤規模與其他頭部機構的差距被進一步拉開。2021年,招聯消費金融與中銀消費金融的利潤差距為22.19億,而2020年這一數據為12.08億。

在五家頭部消費金融公司中,唯獨馬上消費金融的銀行系標簽較弱。作為在金融科技方面領先的消費金融公司,馬上消費金融依然能取得營收、利潤和資產規模優勢,實屬不易,畢竟一些老牌頭部機構已經跌落。

從利潤增幅來看,2021年頭部機構均實現較大增幅,增幅從高到低依次為中郵消費金融206%、馬上消費金融94%、中銀消費金融85%、招聯消費金融84%、興業消費金融65%。對比2021年上半年的利潤增幅,全年增幅回歸合理水平,這主要受2020年上半年疫情高峰期影響。

「鐳射財經」還從營收利潤率角度,拆解了頭部機構的盈利能力差異。通過對比利潤和營收,營業利潤率從高至低依次為興業消費金融27%、中郵消費金融22%、招聯消費金融19%、中銀消費金融16%、馬上消費金融14%。

一般來講,營業利潤率越高,代表盈利能力越強。對比各家機構的營業利潤率,便能窺見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的資產收益水平較強,這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得益于資金成本優勢和股東方的渠道獲客優勢。

馬上消費金融的營業利潤率雖然較低,但其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成本較高,后期科技能力對成本壓力釋放可能會起到較大作用。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馬上消費金融已經擁有1300多人的技術團隊,占公司總人數七成以上。

資產規模層面,目前頭部機構僅有招聯消費金融的資產體量過千億,其他幾家居五六百億的水平。僅以這五家頭部消費金融公司的資產規模,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整體體量仍然難以突破,螞蟻消費金融入場,規模有望實現爆發增長,萬億持牌消金就要到來。

值得一提的是,中原消費金融2021年業績可圈可點。中原消費金融在2021年放款金額達645.44 億元,貸款余額為251.72 億元,實現營業收入35.95 億元,同比增長70%。此外,中原消費金融的用戶量得到突破,2021年客戶數量大幅增加426.01萬戶,持續增長的用戶規模也為中原消費金融資產擴張提供可能。

在持牌消費金融后排玩家中,海爾消費金融、陽光消費金融、湖北消費金融、晉商消費金融、小米消費金融分別實現利潤為1.91億、1.08億、0.93億、0.61億、0.04億。其中,開業不到兩年的陽光消費金融已開始盈利,利潤規模超過湖北消費金融、晉商消費金融等。

決戰萬億賽道

業績增長背后,反映了當前持牌消費金融市場釋放的增長信號。去年至今,持牌消費金融行業經歷了政策驅動、玩家擴容、數字化轉型,貫穿業績增長的主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持牌消費金融基本面向上向好,機構監管向功能監管的變化趨勢將重塑消費金融市場格局。去年以來,監管對網絡小貸和金融科技加強管理,重申金融業務必須持牌化發展,非持牌機構退場會出讓一部分市場份額給其他持牌機構,消費金融公司自然也是受益者。長期來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將在強監管政策中獲得流量和資金的紅利。

其次,數字化轉型邁向縱深,科技驅動效應釋放。當前,消費金融公司數字化水平分化嚴重,但從2020年開始各個梯隊的玩家均步入數字化轉型快車道。

頭部機構的數字化戰略起步較早,科技輸出能力強勁,已形成信貸服務全鏈條智能化運營。具體來看,馬上消費金融、中原消費金融等機構已形成科技驅動業務的展業路徑。

最后,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增資和賽道擴容提速,為市場注入資金與活力。去年,招聯啟動大規模增資,注冊資本由38.69億增至100億。螞蟻消費金融已向消費者提供服務,花唄、借唄完成品牌隔離,并且螞蟻消費金融增資計劃也浮出水面。

此外,頭部城商行發力持牌消費金融業務,江蘇銀行增資蘇銀消費金融,寧波銀行十億摘得華融消費金融70%股權,南京銀行奪得蘇寧消費金融控制權。

業務層面,消費金融公司邊通過自主獲客+股東場景+助貸的模式展業,邊建設自營場景和生態能力,承接并沉淀用戶,再利用精細化運營提升用戶的復貸率。招聯、海爾消費金融等機構,更是把目光聚焦到線下團隊和小微貸產品,通過自主獲客路徑打開新業務空間。

賽道雖在升溫,但洗牌也將加劇。這兩年,消費金融公司已經經歷了利率的調整,定價空間收窄。業內人士認為,持牌消費金融行業內部未來會越來越內卷,機構為了爭搶優質客群,定價博弈加劇,盈利自然也會被波及。“更何況,體量規模和資源稟賦不同的消費金融公司在資金定價上的能力差異非常大。”

未來已來。消費金融服務觸點增多,ESG標準加速滲透,估值已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產品和服務,只有真正形成科技連接的資金、資產、社會責任循環生態,才能在風險周期和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 資產規模 盈利能力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