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銀保監會發布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遠離過度借貸營銷陷阱,防范過度信貸風險。
風險提示的領域在幾個方面,一是誘導消費者辦理貸款、信用卡分期等業務;二是誘導消費者超前消費;三是誘導消費者把消費貸款用于非消費領域,四是過度收集個人信息,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權。
信用支付和信用卡分期,是風險提示的重點領域之一,銀保監會舉例——比如以“優惠”等說辭包裝小額信貸、信用卡分期服務;或是價格公示不透明,不明示貸款或分期服務年化利率等;還有的在支付過程中故意誘導消費者選擇信貸支付方式……
對過度負債的擔憂,并不是空穴來風。歷史上,過度的信用卡負債曾引爆過社會性風險。
01
1970年,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出版,一時石破天驚,洞穿消費真相。他痛心疾首般感嘆,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
生產主人公的傳奇已經讓位給消費主人公。
這話在當時臺灣卻并不成立,四年后,臺灣“中國信托”發出了島內第一張信用卡,16年間乏人問津。大抵因為那時臺灣經濟騰飛,生產人還是主角。直到1991年,臺灣開放設立新銀行。這之后的16年間,情況卻瞬間來了一個180度大扭轉。
1990,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了。臺灣股市也崩潰了,股市由一季度的11294點開始跳水,跳到第四季度的3759點。這時,郭臺銘的鴻海精密在深圳設立富士康工廠已經三年,臺灣的第二產業轉移也已轟轟烈烈了幾年,它們大多轉移去了大陸和東南亞各國。
重拳一記又一記,拳拳打在銀行業胸口。臺灣銀行業實在不怎么好過,不光股市泡沫,產業轉移,這年開始,房地產業開始陰跌。到1998年金融危機后,銀行業的業績,只剩一個“慘”字能形容。一系列事件造成了一個主要問題:
錢貸不出去了。
于是,他們將眼光掃向了消費信貸。1999年,萬泰銀行率先推出了具有借款功能的“George&Mary現金卡”,成為爆款,一時效仿無數。
圖:George&Mary現金卡的電視廣告
這時,從1991年臺灣當局開放新銀行設立而新出現的40家銀行,等在了大肆擴張的起跑線上。
之后的電視廣告里,銀行鼓吹信用卡或現金卡是“救命仙丹”,一部臺灣紀錄片《卡來啦》鞭撻說,如果說信用卡是救命仙丹,那第一個受益者,一定是創造它的“煉丹者”銀行。頭一年還虧損30億臺幣的萬泰銀行,瞬間起死回生,當年創下盈利50億臺幣的記錄。
02
2000年開始,聞到血腥味的臺灣銀行業先后出動,臺新金控、大眾銀行、中華銀行等跟進現金卡、信用卡業務,噱頭一個比一個響亮,“五分鐘發卡”“只要會呼吸就能辦卡”,企圖在信用卡20%的循環利率中找尋生機。
資本吹過的牛,大多能實現。下至十幾歲的學生,上至75老嫗,銀行都敢給辦卡。那時,銀行最偏愛的還是女性和青年,臺新銀行瞄準了女性消費群體,定制發行女性信用卡,五年里做成了臺灣第二大發卡行。這點和它們的日本老師“武富士”小貸公司很像,后者認為“女人信用比男人好”。
凡事廣告則立。無廣告則廢。銀行的們的信用卡、現金卡廣告紛紛驚爆眼球,比如臺新銀行推出的“YouBe預備金卡”,廣告語是“有YouBe就有自由!”2003年,大眾銀行拋出廣告語——“借錢是一種高尚的行為”,引發眾怒,一時難息,官方借此開始介入信用卡廣告監管,臺灣新聞當局禁播了MUCH信用卡廣告。
后來統計數據顯示,臺灣信用卡與現金卡由2000年的1830萬張,增長到2005年底的1.3億多張,信用卡流動卡數和循環信用余額年均增速超過20%。2005年臺灣居民每5元的消費中就有1元是用信用卡支付的。
圖:2000年-2016年臺灣信用卡增長數據;
數據來源:臺灣金管會;圖表來源:觀研天下
瘋狂到這種地步,也不是沒有人點醒臺灣銀行業。2003年,同樣起步于1998年金融危機后的韓國信用卡行業危機爆發。這時,它的信用卡發卡量從 1999 年末的 0.39 億張增加到 2002 年末的 1.05 億張。2002年末信用余額超過1000億韓元,300萬人違約,占當時經濟活動人口的18%。2003年危機爆發時,韓國信用卡行業一下子將1999-2002 年的凈利潤總和全虧了進去。
本該引而自鑒的臺灣銀行業,放貸正在興頭上,也顧不了那么多。整個臺灣經濟社會,正常需求被無節制地刺激,銀行誘導消費、引導負債,鼓勵提前消費、透支信用。這一代年輕人,如果讀過鮑德里亞,就會明白,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消費“誘奸”。
03
2005年下半年,堆積成山的風險找到了敞口,信用卡和現金卡“雙卡”危機開始爆發。這時的青年,左手信用卡消費,右手現金卡取現。臺灣約1100萬經濟人口(有收入或有收入能力者)中,約900多萬人擁有至少一張信用卡或現金卡。
還不起錢的人,就“拆東墻補西墻”,辦多張信用卡或現金卡,左手倒右手。媒體們給這些債務人起了一個“親切”的名字:
“卡奴”。
2006年,臺灣約有70萬卡奴,意味著每100名經濟人口中約有6個人是“卡奴”,有的債務余額是自身月收入的20倍以上。據麥肯錫2005年的一份調研報告,雙卡債務人平均年齡為平均年齡為35歲,雙卡資金用途高達70%用于奢侈消費,30%才是用在民生消費的。
警方的非正式數據統計,2006年臺灣每月有40位卡奴自殺,上吊、跳樓、跳樓,燒炭,臺灣媒體曾至少報道過5起攜子自殺或燒炭累及全家死亡的慘劇,到這年底,臺灣約4000名卡奴自殺。
造成這些悲劇的背后,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的銀行大多采用了委外催收,這些討債公司的催收手段大概就五招,第一,寄送信函;第二,電話轟炸;第三,上門“拜訪”施壓;第四,大門噴漆;第五,臭雞蛋砸門。壓力逼得卡奴走上絕路。
圖:臺灣媒體報道的“卡債危機”
后來人們檢點監管的失職時發現,信用卡、現金卡群魔狂舞的年代里,發卡機構的授信行為并未得到監管當局的有效監管,銀行和銀行之間過度競爭、同質化競爭引發的不當營銷也沒有得到有效監管。
從2005 年至 2007 年三年間,臺灣的銀行倒閉或被并購了10家,商業銀行數目從 49家下降至 39 家。從1991年到2006年的16年,臺灣全民負債增長了1.3倍,負債達GDP的一半。
好日子過習慣了,就再也過不慣苦日子了。卡債危機后,年輕人負債消費的習慣已經改不了了,信用卡市場仍在成長。進入所謂消費社會。
2014年,那家在1999年率先發行現金卡的萬泰銀行,因為在卡債危機中損失慘重,先是引入外資入股,這一年終于被并入中華開發金控。
他們終究死在了自己制造的斷頭臺上。
參考資料:
臺灣紀錄片《卡來啦》
《“穩定”的零售信貸也會崩盤?臺灣卡債危機曾這樣走過… 》智信網 包煜楠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