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云做減法:尚未實現盈利,能否坐穩第二把交椅?

發布時間:2022-03-07 11:22:22  |  來源:藍鯨TMT  

藍鯨TMT記者 吳隅

日前有消息稱,騰訊云在內部會上明確了取消轉售的規定,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在自研產品中。同時,讓具備產品開發能力的部分部門自負盈虧,甚至全員背負銷售業績考核。

日前有消息稱,騰訊云在內部會上明確了取消轉售的規定,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在自研產品中。同時,讓具備產品開發能力的部分部門自負盈虧,甚至全員背負銷售業績考核。

這一系列做減法的舉動,無疑透露出,尚未實現盈利騰訊云當前面臨的焦慮和壓力。

近一個月來,騰訊云公布了多次戰略合作,合作對象包括寶信軟件、江西省共青城市人民政府;騰訊云還與阿里云、字節跳動旗下的火山引擎首次合作,進行技術共建,旨在提升用戶直播體驗,而非謀求業務合作。

可見,騰訊云的朋友圈正在不斷擴大,覆蓋行業包括游戲、音視頻、金融、政務等。不過,早期的燒錢擴張已經過去,在云服務行業激烈的競爭下,開始做減法的騰訊云能否頂住壓力,坐穩第二把交椅?

部分部門自負盈虧?

騰訊云尚未實現盈利

公開資料顯示,騰訊云是騰訊集團旗下的云計算品牌,主要為開發者及企業提供云服務、云數據、云運營等技術產品與服務,是騰訊發力ToB、發展產業互聯網的核心業務。

騰訊云于2013年宣布全面開放,開始打造“云+”生態圈,逐步建立生態,還宣布出海計劃,意圖在海外市場分羹。

2018年9月,騰訊組織架構調整,整合建立新的事業群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以騰訊云為核心,聚合騰訊各類2B業務,轉戰產業互聯網。CSIG成立以后,各類資源大量投入之下,騰訊云發展速度加快。

云計算一共包括三個層次的服務: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基礎設施服務)、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以及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

騰訊2021年三季報顯示,CRM SaaS解決方案——騰訊企點已經服務了超過100萬家企業,并越來越多地被大中型企業采用。數據庫PaaS解決方案——TDSQL已服務超過3000家客戶,橫跨金融、公共服務和電信等多個垂直領域。在金融行業垂直領域,TDSQL服務中國前十大銀行中的六家。

不過,騰訊幾乎沒有在財報中披露騰訊云相關財務數據,這或許與其盈利困難不無關系。

云計算重技術、重資產的特性,意味著前期發展需要巨大投入。騰訊最新財報顯示其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2021年第3季的收入成本同比增長29%至310億元,主要由于支付金額增長導致交易成本增加,以及云服務的項目部署成本增加。

與此同時,為了開拓市場,國內的互聯網云服務商在價格上有所壓低,基本都有一定的優惠。這也使其盈利變得更難。

根據光大證券估計,騰訊云2020年營收為259.7億元,占騰訊當年總營收的5.3%,同比增長51%,預計2018年至2022年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達到48%。但在總體營收上,騰訊云約占阿里云服務2021財年(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營收的43%,距離趕超阿里云仍有較大空間。

此外,根據中信證券測算,2020年至2022年騰訊云毛利率仍將為負,分別為-14%、-7%和-7%。但隨著網絡節點、可用區的逐步提升,預計騰訊云在中長期將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不過,參照阿里云公布的財務數據,作為國內云計算市場的龍頭,其2021財年的經營虧損為90.5億元,經調整EBITA虧損1.66億元,可見目前國內云計算廠商盈利之路道阻且長。

騰訊云與華為云市場份額幾乎持平,

能否坐穩第二把交椅?

隨著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上云”已成為諸多企業數字化的必然選擇。這也讓云服務市場成為“香餑餑”,競爭也更為激烈。

近日,國際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1第三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達到71.88億美元(約465億人民幣)。其中,IaaS+PaaS市場規模為359.2億元,同比增長48%。

報告還披露了2021年Q3公有云IaaS+PaaS市場份額,其中,阿里云市場份額為38.24%,位列第一;騰訊云市場份額為10.92%,位列第二;華為云市場份額為10.74%,位列第三。可以看出,騰訊云與華為云的市場份額幾乎持平。

剩下四成市場中,中國電信、亞馬遜AWS、百度智能云、中國移動、金山云、京東云等一眾云廠商也都有一席之地。其中,除了中國電信市場份額占比8.98%、亞馬遜AWS市場份額7.23%,其他云廠商占比均不足4%。

目前的國內云市場,既有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廠商,還有華為、浪潮這樣的技術型公司,也有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電信基礎設施建設者。從數據報告也可以看出,公有云玩家之多、競爭之激烈。

不過,回顧以往報告,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已然形成一定競爭優勢,呈現鐵三角的格局。而這其中,阿里云優勢明顯,騰訊云與華為云的市場份額僅相差0.18%,此前上半年數據顯示二者相差0.3%,微弱的差距再次縮小。

再往前看,IDC數據顯示,2020年四季度,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華為云市場份額與騰訊云并列第二,均為11%,僅次于阿里云。

這樣來看,國內云計算市場上,在阿里云憑借近四成市場份額拉開與其他入局者的距離的情況下,其他云廠商仍舊虎視眈眈,在你爭我搶的云戰爭中,騰訊云的第二把交椅能否坐穩,還需時間證明。

暗戰實體產業

近年來,政務、金融、醫療等各類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進程加快,推動云服務需求不斷增長。同時,需求的種類也各異,這對于云計算廠商也帶來了更多挑戰。

2021年5月14日,騰訊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進行了新一輪架構升級。其中,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擔任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騰訊副總裁、騰訊云總裁邱躍鵬將在原有職責之上,出任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OO,除騰訊云業務外,負責事業群的銷售、質量、運營等平臺建設和管理工作,向湯道生匯報。CSIG其他業務線負責人林璟驊、丁珂、鐘翔平等,分別擔任騰訊智慧零售總裁、騰訊安全總裁、騰訊智慧交通和出行總裁。

這是繼2018年“930變革”后,騰訊在To B業務上的又一次重大調整。從整個排兵布陣來看,此次調整更為注重云與行業的打通融合,推動資源的合理分配,以加快平臺及生態建設、提升運行效率。

縱觀業內其余玩家,也基本順應了這類發展方向。舉例來看,阿里財報顯示,阿里云的收入組成趨于多元化,截至2021年12月31日,非互聯網行業的客戶收入在阿里云總收入的占比已達52%。

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實體產業將成為云計算的下一個增長市場,而如何開拓市場并站穩腳跟,將成為各廠商都需要解決的問題。

騰訊在SaaS方面,擁有企業微信、騰訊會議、微信小程序等產品,作為連接器實現工作協同。

今年1月11日,企業微信聯合騰訊文檔、騰訊會議團隊宣布,三款產品融合打通,在企業微信上聯合推出一套效率協作功能。使用新版本的企業微信,用戶可從主頁、工作臺、群聊等入口一鍵進入新版文檔與會議。至此,騰訊產業互聯網效率工具實現一體化。

這一舉措,深化了各類to B產品與微信生態的互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強產業互聯能力。

不過,其主要競爭對手阿里云也推出了“云釘一體”戰略,致力于讓釘釘像Windows操作系統一樣,提升企業管理組織和業務的效率。

目前,騰訊云在金融、政府以及泛娛樂產業已取得一定成績,但能否再拓展新領域,還需時間證明。如今,在部分部門自負盈虧的情況下,騰訊云能否找出一套新的盈利模式,值得繼續關注。

關鍵詞: 市場份額 自負盈虧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