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放任“濾鏡筆記”一再收割用戶
據10月19日多家媒體報道,在小紅書網絡平臺,各種打卡地美得驚艷。而當不少網友興致勃勃地趕到打卡時,才發現并非如此。針對近日有網友吐槽小紅書博主發布的“濾鏡景點”筆記,小紅書方面作出回應,承認存在部分用戶過度美化筆記的情況,同時為社區內“避坑”類筆記展示不足而道歉。
打開筆記類社交軟件,無論是美容護膚,還是美食出游,都可以看到用戶以親身體驗發布的文章,這種推薦方式,被用戶形象地稱為“種草”。當下,不少人已經習慣于“先看下用戶評論再作選擇”。
一份出色的“種草”筆記,不僅包含上傳者的個人感受,也確實能為其他用戶提供生活方式和消費決策的參考,但綜觀目前網上泛濫的“用戶體驗”,恐怕不少都經過了“濾鏡”修飾,甚至充斥著造假和虛構,“濾鏡景點”就是其中一種。
偏離事實進行過度“加工”,這實際上已構成了造假,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一方面,博主分享的不實內容可能對用戶選擇造成誤導,不利于營造良好的網絡社區環境;另一方面,類似行為一旦形成風氣,必將與誠信社會的構建格格不入。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號稱“親測”的“種草”筆記背后,往往有營銷團隊代筆,后者承接商家訴求,專門“生產”有親身體驗感的筆記,發布在社交平臺上。從法律上看,這種以筆記形式為掩護的宣傳、推廣,其性質更像是廣告而非筆記,根據《廣告法》的相關規定,一旦有欺騙誤導傾向,相關主體不但應受職能部門監督管理,更需承擔法律責任。而且,這種操作只能帶來“一錘子買賣”,相關商家早晚現出原形。
相關平臺在社區公約中曾明確倡議,盡量避免過度修飾,尤其是在美妝、穿搭、探店等為他人提供建議的領域,鼓勵發布者做有用而非美化的分享,但這對發布者來說缺乏強制約束力。
對“濾鏡”筆記,用戶不能容忍,平臺也不應縱容,比如,要加強對內容真實性的核查,對屢禁屢犯的違規用戶實行封禁。鑒于部分“濾鏡”筆記已有踩踏法律紅線之嫌,相關部門也應強化監管,加大對這一亂象的治理和對行業的規范。(記者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