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為刷臉技術套上規范發展的“韁繩” 確保法律法規執行到位

發布時間:2021-08-27 13:45:08  |  來源:廣州日報  

日,蘇州一起“不刷臉不讓進小區”引發的物業合同糾紛案引發廣泛關注。案件并不復雜。蘇州吳中區某小區將門口的刷卡閘機換成人臉識別系統。業主張先生認為人臉識別驗證方式存在隱私風險,所以不同意采集人臉信息,這導致其每次只能跟隨其他業主通行,給生活造成極大不便。張先生一再要求物業提供除刷臉之外的其他信息驗證方式,卻始終沒有得到解決,無奈之下,只能向法院起訴小區物業。在法院調解下,物業增加了一套刷卡系統,張先生終于可以憑門禁卡出入小區。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刷臉技術在我們周圍遍地開花,不僅進出小區要刷臉,上班考勤要刷臉,登錄應用軟件要刷臉,甚至連去景區游玩都要刷臉。而伴隨著一路狂奔的刷臉技術的,是人們對技術濫用、信息泄露等風險的擔憂。張先生并非第一個與小區刷臉系統較真的人。在此之前,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也曾對其小區安裝刷臉系統說“不”。

這種較真正在得到相關法律法規越來越多的支持。就在本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司法解釋,明確人臉信息作為個人信息中的生物識別信息,已經被納入保護范圍;小區物業對人臉信息的采集、使用必須依法征得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的同意,而且,不得將人臉識別作為出入小區唯一驗證方式。即將于11月1日起施行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也為包括人臉在內的個人信息等打造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護鎖”。

這種較真之于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實,又何嘗不是巨大助力?要為刷臉技術套上規范發展的“韁繩”,需確保法律法規執行到位,這不能光靠監管發力,還得靠更多“勞教授”“張先生”的敢于較真。哪里有不規范問題存在,哪里就應有人較真。而每一次的較真,其實都是一堂生動的普法課:于人臉信息的被收集者而言,是一種教育,能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刷臉技術,增強風險意識,做出更有利于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選擇;于人臉信息的收集者而言,則是一種提醒,能讓他們認識到,啟用刷臉技術不僅是一件趕時髦的事情,更與法律有關,與責任有關,從而在使用技術、保管個人信息時多一些小心謹慎,少一些任妄為。(記者 胡俊)

關鍵詞: 刷臉技術 規范發展 法律法規 執行到位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