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合現代年輕人對于快速、簡易方式減肥的需求,近兩年以減肥瘦身為噱頭的代餐食品市場迅速攀升。以低能量、高纖維、營養元素豐富、能飽腹為特點的代餐食品,吸引了大量輕奢、中產白領減肥群體。除了網紅品牌,運動健康領域也紛紛推出代餐產品,甚至傳統知名企業也逐漸涌入代餐市場。
不用挨餓、不用運動,只是每天吃吃“代餐粉”,輕輕松松就把體重降下來……美妙無比的宣傳廣告、卓有成效的減肥案例,常常刷爆網絡,因迎合了人們崇尚減肥變美的消費心理,銷售異常火爆。
平心而論,代餐商品確有優點:方便定量,配方也更為精確,而且相比于很多飲食質量比較差的食物,科學配比的代餐,往往營養素更為全面,包括蛋白質、膳食纖維等成分。這也是它廣受歡迎的原因。
然而,過猶不及。如果長期完全吃代餐,容易導致一些營養素的欠缺,會對身體產生危害,畢竟其無法替代均衡的日常飲食。事實上,“代餐熱”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安全隱患。不少代餐消費者反饋,在食用一段時間的代餐食品后,經常會感覺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出現內分泌失調、營養不良、貧血等癥狀,有些人在停用后體重出現迅速反彈,更有的甚至出現了輕度厭食。
數據表明,目前我國代餐行業的銷售人員與消費者人數都穩步上漲,2022年或將達到1200億元的市場規模。人們狂熱追捧代餐食品的背后,是廠家商家的喜笑顏開,財源滾滾,以及魚龍混雜、過分宣傳、監管缺位、非理性消費的市場亂象。
在國外,減肥用代餐粉屬于特殊醫療食品,必須是中度或嚴重肥胖者在醫生或營養師監督指導下食用。而在我國,代餐食品品牌眾多,但由于缺乏相關的標準認證,不少人直接聽取所謂“成功人士”的經驗就開始隨意食用這些代餐產品,以追求極致的“纖細”和“瘦身”。可以說,商家不遺余力的包裝宣傳,盲從跟風的市場效應,加上缺少有效監管,成就了“代餐”這一藍海。
稍微具備一點科學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人體需要均衡飲食獲取全面營養,刻意偏重或避免某種營養素,就容易引起營養失衡等健康問題,嚴重的會造成營養不良、內分泌紊亂等不良后果。通俗點說,如果暴飲暴食、肥胖是一種病,不顧身體健康指標,為保持苗條,過度節食、挑食、厭食則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何嘗不是一種“病態”?
科學、有效的減肥是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適當控制飲食,加強健身鍛煉,這是需要一番毅力和努力的,那種把希望寄托在某種代餐食品上、簡單依靠外力來“躺瘦”的想法,輕而言之是偷懶,想走捷徑,重而言之是違反常識,緣木求魚,甚至可能損害健康,得不償失。
“代餐熱”亟待冷思考。政府相關管理部門要聯合起來強化對代餐食品市場的監管,及時出臺規章制度亡羊補牢,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杜絕虛假宣傳,加大查處力度,為代餐食品市場畫上規則紅線。廣大消費者也要加強學習衛生健康常識,增強識別是非的能力,不要盲目追求苗條而忽視健康與科學,因小失大。(記者 斯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