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后現金逐步回籠 預計2021年宏觀杠桿率穩中有降

發布時間:2021-02-19 09:59:05  |  來源:第一財經  

綜合各方觀點來看,預計2021年會呈現出更高的經濟增速水平,宏觀杠桿率穩中有降。

2月18日,牛年春節過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罕見地大幅回籠流動性超過2600億元。

央行公告顯示,春節后現金逐步回籠,2021年2月18日人民銀行開展2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含對當日MLF到期的續做)和200億元逆回購操作,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市場高度關注春節前后的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情況,與往年相比,今年節后一反常態的“緊”,除了因為原地過年使得春節取現需求以及對應的節后現金回流規模弱于往年之外,也映現了央行貨幣政策“穩字當頭”、“不左不右”的最新內涵。

在貨幣政策堅持“穩”字當頭之際,近期高層也多次發聲明確釋放了“穩杠桿”信號:2020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保持宏觀杠桿率的基本穩定;央行2020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下一階段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等。

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近日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杠桿率報告》(下稱《報告》),2020年我國宏觀杠桿率從2019年末的246.5%攀升至270.1%,增幅為23.6個百分點,四個季度的增幅分別為13.9、7.2、3.6和-1.1個百分點,杠桿率增幅逐季回落,四季度已呈現去杠桿。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對第一財經表示,2020年宏觀杠桿率上升是由宏觀經濟環境決定的,展望2021年,國內經濟復蘇態勢良好,貨幣政策邊際收斂是大方向,國內更加注重穩杠桿防風險。

流動性緊起來了?

縱觀去年節后第一個工作日,央行為維護疫情防控特殊時期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和貨幣市場平穩運行,1.2萬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投放資金,確保流動性充足供應,銀行體系整體流動性比去年同期多9000億元。

今年春節假期前后的央行操作與往年有較大差異。實際上,1月上旬開始,央行流動性投放就一改去年年底的超寬松、大手筆,開始緊了起來。1月8日起,央行公開市場7天逆回購的量從100億元降至50億元;13日開始,又從50億元降至20億元。1月20日、21日央行重新加大公開市場操作,這兩日7天逆回購分別為2800億元和2500億元,但原因是“為對沖稅期高峰等因素的影響”,22日就重新恢復到20億元的投放。直至月末,上述兩次稅期高峰投放的逆回購到期,央行卻因“臨近月末財政支出大幅增加”,采取了縮量投放,27日、28日公開市場逆回購分別為1800億元和1000億元。與此同時,1月15日的MLF(中期借貸便利)也是縮量,當日開展5000億元MLF操作,含對1月15日到期的3000億元MLF和1月25日到期的2405億元TMLF的續作。

2月份臨近春節,央行也并沒有像往年那樣大派過年“紅包”,反而繼續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就連市場曾保守預期的MLF和CRA(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也落空了。

要知道,過去幾年的春節前夕,央行都曾動用各種工具來確保流動性的充裕。比如,2016年,央行逆回購和MLF均大額放量;2017年在節前一個星期推出了創新工具TLF(臨時流動性便利)投放6000億元;2018年推出力度更強的CRA(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以及普惠金融定向降準;2019年又祭出新工具T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疊加全面降準;2020年開年全面降準后,又在春節前9天開展TMLF操作。

具體來看,今年春節前央行總共投放了4300億元跨節資金,比去年春節前少投放7500億元,投放量在歷年春節前處于低位。

不過,央行2月18日轉發旗下媒體文章強調,當前已不應過度關注央行操作數量,否則可能對貨幣政策取向產生誤解,重點關注的應當是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MLF利率等政策利率指標,以及市場基準利率在一段時間內的運行情況。

從央行操作的實際效果看,今年春節前后貨幣市場利率運行平穩,并沒有出現大的波動。貨幣市場短期基準利率DR007始終運行在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2.2%附近。

該文章認為,這是“央行操作更加精準,按需提供流動性”的體現。

盡管如此,但至少從資金量投放的角度來看,閘門確實緊了起來。

居民杠桿率上升風險不容忽視

2020年,受疫情影響,宏觀杠桿率僅用一年時間就上升了20多個百分點。分析人士認為,雖然2020年宏觀杠桿率上升為階段性現象,但穩杠桿依然急迫。

在市場看來,2020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疫情倒逼貨幣政策溫和放松,隨著疫情基本控制,貨幣政策基調逐步回歸中性,宏觀政策重心進而轉向防風險和穩杠桿。

值得注意的是,特殊時期的杠桿率上升也增加了結構性的風險隱患。2020年,貨幣政策加強逆周期調節,相應的政府、居民和企業三大部門杠桿率同步攀升。

根據《報告》內容,從杠桿率結構上看,在全年宏觀杠桿率23.6個百分點的增幅中,企業部門貢獻四成、居民和政府部門各自貢獻了三成。但企業部門的全部貢獻主要體現在一季度:一季度企業杠桿率上升9.9個百分點,而全年共上升了10.4個百分點,在下半年都呈現出去杠桿的態勢。三四季度宏觀杠桿率共計增長了2.5個百分點,其中居民和政府部門各自增長了2.3和3.1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部門下降了2.9個百分點。

居民部門杠桿率上升的風險不容忽視,近期各方對該問題也關注較多。央行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強調,“2011年以來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持續走高,2011年末至2020年上半年的上升幅度超過31個百分點,居民債務繼續擴張的空間已非常有限,相關風險值得關注”、“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桿率過快上升的透支效應和潛在風險”。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分析稱,居民杠桿率過快上升暴露出的透支效應與潛在風險,始終為央行高度警惕,尤其是在近期一線城市房價上升的形勢下,銀行消費貸,個人信用貸資金是否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更為金融監管所關注。

雖然今年1月多地出臺了房地產調控政策,但與2020年12月數據形成鮮明對比——12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出現多月以來的首次同比少增,受近期樓市升溫影響,2021年1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加9448億元。

《報告》也指出,房地產貸款是拉動居民杠桿率上升的主因。在全部居民債務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居民中長期消費貸款(主要是住房按揭貸款),占到了全部居民貸款的65%,2020年末與GDP之比達到40.1%。長期來看,中國居民部門杠桿率上升的主要驅動力是中長期消費貸款(住房貸款)的快速增長,它與GDP之比從2010年的15.9%增長至當前的40.1%。

《報告》認為,房地產市場活躍是推動居民債務增長的主因。杠桿率上升的同時,居民金融資產也在上升,居民杠桿率絕對水平所蘊含的風險有限。穩定房地產以及改善收入和財富的分配結構是降低居民部門金融風險的關鍵。

預計2021年宏觀杠桿率穩中有降

盡管穩杠桿基調已定,但在市場分析人士看來,貨幣政策將進一步正常化或有所收緊,但不會急轉彎,以尋求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

雖然2020年我國宏觀杠桿率增幅為23.6個百分點,但仍低于2009年31.8個百分點的增幅,也低于發達經濟體2020年前三季度30.7個百分點的增幅;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增速2.3%,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報告》表示,這充分顯示面對百年不遇的疫情沖擊,政策當局的擴張與扶持政策仍有節制,不搞“大水漫灌”,給未來發展留有政策余地;尋求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體現出政府的定力與克制以及跨周期調控的意圖。

綜合各方觀點來看,預計2021年會呈現出更高的經濟增速水平,宏觀杠桿率穩中有降。《報告》稱,2021年企業部門杠桿率繼續穩中有降,而居民和政府部門的杠桿率仍會提高。

“2021年,宏觀杠桿率由2020年特殊時期快速上升轉向平穩運行,增速有望降至個位數,預計M2和社融增長介于2019年和2020年之間,國內需求恢復帶動經濟擴張以及國內結構性降杠桿有望延續,例如:穩步出清部分僵尸企業和無效產能、市場化債轉股、消費貸等金融產品嚴監管及穩定房地產措施等。”周茂華稱。

周茂華表示,由于疫情將持續困擾全球經濟,國內需求端和部分行業企業恢復仍需要一定力度政策支持,同時,歐美主要經濟體處于復蘇起步階段,貨幣金融環境保持寬松,國內政策不會急剎車,而是漸漸收斂。

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對記者表示,在廣義流動性層面“保持社融增速與名義GDP增速相匹配”即可滿足“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政策要求。

“預計到2021年底,宏觀杠桿率將與2020年底的270.1%基本持平,前兩個季度可能下降約3個百分點,反映名義GDP低基數與社融增速高基數的矛盾;金融部門杠桿率方面,預計2021年可能會小幅下降,分子方面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各類政策工具規模增長預計有限,非標資產有望繼續得到壓降,防風險要求金融部門債務規模難以大幅增長,分母方面名義GDP的修復可以緩解現有杠桿率壓力。”明明表示。

實際上,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經濟回歸潛在增速以上,前期刺激政策緩慢、逐步退出,進而抑制部分資產價格潛在的泡沫化風險,以滿足“防風險”的需要。

明明預計,2021年貨幣政策將以廣義流動性的收緊和狹義流動性的緊平衡作為政策組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不急轉彎”不等于“不轉彎”。如果在緊信用環境下出現局部的金融風險,則貨幣政策可能在短期轉向寬貨幣,但經濟復蘇的主線決定當前缺少持續寬貨幣的基本面基礎。

周茂華稱,貨幣政策并非萬能,國內需要防范過度寬松貨幣信貸引發經濟后遺癥,需要平衡好支持經濟復蘇和防風險,這就需要通過改革手段,疏通貨幣政策傳導,補齊資本市場短板,讓有限的信貸資金資源流向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升政策效率;同時,保持政策靈活性。

關鍵詞: 現金 宏觀杠桿率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