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將迎來A股牛年首個交易日,“春節行情”將會如何演繹?
雖然“跨年行情”形成的原因仍存在著不少的爭議,但不置可否的是,從全球資本市場上來看,如同美股市場上的“一月效應”一般,A股市場的“跨年行情”是存在的。在這些日歷效應期間,股票市場整體大概率會有上漲行情。
2月18日將迎來A股牛年首個交易日,“春節行情”將會如何演繹?
多家券商認為,有望在節后迎來“開門紅”行情。有機構表示,復蘇交易仍將是節后主線,重點關注食品飲料、化工、銀行、醫藥、有色、家居等行業。有機構則指出,節后資金回流配合業績驅動、兩會在即,投資者仍可繼續博弈春季行情,而受到產業資本增持及性價比改善的中盤品種可能機會更大。
海外率先飄紅
由于春節期間A股“放假”,海外市場依舊運轉,因此A股是否會受外部沖擊和市場情緒拖累某種程度決定了節后首日的股價漲跌。
數據顯示,近五年中有三年滬深300在“春節期”平均日收益低于全年且為負收益。
2016年受熔斷后市場風險偏好和情緒降低,更疊加了美元加息和人民幣貶值壓力所帶來的資金流出,受到情緒拖累和外部性沖擊的雙重影響;2018年美股暴跌的外部傳導沖擊A股,前期持續較長的白馬藍籌行情給投資者在估值端和分化端所帶來的擔憂,加重了股市跌幅;2020年則是新冠疫情的全球沖擊。
而今年,從海外的數據來看,持倉過節的A股股民大約是幸運的。
2月11日至2月16日期間英國富時100、俄羅斯RTS、日經225指數、恒生指數漲幅居前,分別為3.6%、3.3%、3.1%、2.4%。日經225指數創近30年新高,富時A50期貨上漲1.13%。大宗商品中原油漲幅居前,工業金屬次之,布油、WTI原油期貨長假期間分別漲3.8%和3.7%,布油突破60美元大關。
2月10日后兩個交易日美股震蕩走高,三大股指均錄得上漲,道瓊斯指數漲幅相對落后,僅上漲0.07%,納斯達克、標普500分別漲0.88%、0.64%。其中芯片股延續領漲,費城半導體指數創歷史新高。
港股方面,恒指創近2年半新高,影視、能源股節后領漲。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恒指低開高走,重新站上30000點大關。春節后首日港股(2月16日)延續積極氛圍,恒指跳空高開1.66%,全日錄得漲幅1.9%,盤中指數創近2年半新高。恒生科技指數收漲2.7%。
不難看出,春節假期間全球主要股指普漲已然為A股節后“開門紅”打下基礎。記者采訪多家機構分析師后也得到相對一致的答案——A股節后漲勢可期。
節后行情“十有八漲”
若暫時忽略以上外部市場的漲勢,僅從歷年A股的春節期走勢,依舊可以尋出一些規律。
粗略來看,市場上往往把春節前后各10個交易日(兩周)所構成的時間區間定義為“春節期”,把其間的股市行情稱為“跨年行情”。數據顯示,債券資產在“春節期”的表現并沒有與全時段出現顯著差異,但股票資產在“春節期”的表現顯著優于全年表現。
比如,多個主要市場指數在春節前10個交易日左右處于震蕩下行的狀態,而在春節前5個交易日至7個交易日則走出了明顯的上漲趨勢。即使在2008年,春節前后的股票行情也保持了其上漲趨勢。受到疫情影響的2020年,跨年行情中各大指數均是上漲狀態,但漲幅分化嚴重。創業板指獲得了24.43%的漲幅,但上證指數僅微漲了0.29%。
從過去十年10月至次年3月、4月至9月的指數漲跌幅,可以看出各指數在年底和次年年初的表現好于年中。而再進一步盤點歷年的春節期的行情變化又會發現,股市成先抑后揚的不在少數,且節后交易日股市飄紅的概率極大。
中金公司統計了2004年至2020年滬深300指數每年在“春節期”的日均漲跌幅和當年日均漲跌幅。從結果看,超過70%的年份,滬深300指數在“春節期”的日均漲跌幅要高于當年日均漲跌幅,即權益資產在“春節期”表現相對較好。而從絕對收益看,有超過75%的年份,滬深300在“春節期”可以取得正向絕對收益,即權益資產在“春節期”的賺錢效應較強。
從政策周期來看,每年年底召開中共中央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每年年初相繼召開地方“兩會”、國家部委年度工作會議、全國“兩會“,而年中的5-10月是政策淡季,對股市的刺激政策較少。
華泰證券認為,以中央經濟會議、春節、兩會3個關鍵節點為分水嶺,并將春節行情劃分成四個階段。階段一是經濟會議后1個月內,錄得正收益概率為50%;階段二是經濟會議后 1 個月至春節,正收益概率為50%;階段三是節后至兩會前,正收益概率80%;階段四在會后1個月左右,正收益概率67%。從分布看,階段三和四(節后至兩會后)是正行情高峰。
從基本面來看,11月后進入三季報披露完畢的空窗期,市場對基本面的看法較明朗,疊加歲末年初的“春季躁動”,四季度到次年一季度的行情表現較好。
粵開證券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新三板研究負責人殷越分析風格表現后發現,歷史上四季度金融、周期相對較優,一季度成長、消費相對較優。行業方面,四季度低估值藍籌板塊表現相對較好,一季度科技成長板塊較優。
風險不會因節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春節行情依舊存在其概率,大概率上漲并非意味著百分百上漲,也不代表全A普漲。換言之,風險依舊存在,而機構抱團、股市二八分化也不會因春節而得到緩解。
華鑫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嚴凱文對記者表示,A股仍舊處于估值的擴張期,隨著未來宏觀流動性收緊,微觀流動性或多或少也會受到一定影響,從而對A股現有的估值形成負面影響。然而,目前投資者的入市情緒較高,流動性影響雖有卻不會過高,“但若指數突破4000點,宏觀流動性的收緊對微觀流動性的沖擊則可能會顯著加大。”
由于當前外部沖擊暫未涌現,中金公司認為可能對權益資產“春節效應”帶來影響的因素主要為市場情緒。
2021年宏觀增長方面預期邊際復蘇,與之相對應的,宏觀政策方面有一定概率會從積極轉向正常化或略微收緊的態度。另一方面,從估值和分化度來看,1月底滬深300的市盈率、市凈率滾動5年分位數均值已達到97.8%,估值接近過去5年最高值,同時A股成交分化度水平也已經達到歷史高位。“當前宏觀預期和市場微觀結構與2018年1月底較為相似,需關注這些因素可能對市場情緒產生的負向作用,進而抑制A股‘春節效應’在今年的表現。”
另外,節前早已呈現的機構抱團之勢,且前期抱團的“白酒+醫藥+光伏+新能源車”等個股走勢出現分化,除茅臺“一騎絕塵”外,部分個股資金籌碼有所松動。與此同時,市場也逐漸從“盲從”抱團股,轉為謹慎對待高估值抱團股的回調或泡沫風險。
格上理財首席策略師張婷分析稱,近期抱團確實出現了松動,原因在于,投資者對這些板塊以及個股發生了分歧,部分投資者會權衡收益和風險的相對性價比,選擇階段性小幅調倉,增配前期漲幅不大但具有業績增長邏輯的行業或個股,比如傳媒、輕工制造、建筑材料/裝飾、電子、銀行等。
中泰證券非銀團隊認為,過度“抱團”現象可能造成市場融資功能減弱,資源配置能力下降。過分的頭部集中意味著較大的估值分層,中部及尾部公司估值長期折價,市場價值甚至遠低于其內含價值,長此以往,將會影響股市的融資功能和一級市場投資。
此外,機構風格與持股進一步趨同的背后是考核機制和“選美”標準趨同,以及利益最大化的驅動。而明星基金的頭部效應,也將強化“自我循環”。
雖然從2003年有公募基金持倉數據以來,基金持倉市值前100名的股票合計占比居高不下,當前70%左右的集中度水平遠沒有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但抱團股票的估值相對市場整體的估值已然高企。
目前,基金前50大重倉股估值(PE,TTM)均處于歷史高位。高估值對流動性邊際變化的敏感度極高,一旦市場賺錢效應減弱甚至消失,市場可能進入“贖回基金——拋售持股——‘抱團’瓦解”的負反饋中。
此外,股價二八分化嚴重,記者粗略對比2020年全年和2021年1月的個股漲跌比例變化發現,已從五五開變為近二八開,能夠做到漲幅與滬深300持平的個股比例也從27.22%變為不到17.7%。
前海開源基金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隨著A股市場逐步走向成熟,機構投資者占比增加,二八分化的格局還會長期存在。“A股市場上市的這四千多家公司,真正能夠進入到基金股票池的也就一千只左右,這就決定了二八分化的格局短期內是很難改變的。”
“好公司將不斷創出新高,不會出現以往好股票漲完,績差股漲的這種局面。只會延續好股票不斷上漲,差股票不斷下跌的分化走勢。” 楊德龍強調,這一輪牛市和以前的任何一輪牛市都不同,是持續十年左右的慢牛、長牛,且結構分化將成為常態。
他進一步表示,春節之后A股市場還會延續二八分化的格局,而消費白馬股、新能源龍頭股及部分科技龍頭股仍然是領漲市場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