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經濟的風口下,衛星網絡產業正進入放量增長階段。“十四五”期間,為建成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有著“航天基因”的北京,正在加速布局商業航天產業集群。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下稱“北京市經信局”)航空航天產業處處長艾濱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現階段,國內的航天技術基本成熟,資本市場對火箭、衛星的研制持續關注,衛星互聯網的應用場景不斷拓維,已經達到商業化和產業化的階段。
在2021年北京“兩會”期間,北京市市長陳吉寧指出,北京市要堅持以數字經濟為先導,以數字化引領高精尖產業發展,加快衛星航天、高端精密儀器和傳感器等產業發展。
今年1月,北京市經信局印發了《北京市支持衛星網絡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其中明確,將鞏固和發揮“南箭北星”基礎優勢;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北京衛星網絡產業;抓住衛星網絡的數字化屬性;在引導火箭、衛星全產業鏈發展的同時,大力推動與衛星網絡相關的5G通訊、電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精尖產業全面發展。
據第三方機構統計,國內從事衛星網絡產業的單位約200家,北京約有90家。其中,以產業鏈前端從事火箭和衛星研制的企業居多,涵蓋了星際榮耀、藍箭航天、九天微星、銀河航天等頭部企業;從事衛星技術應用和衛星應用終端的企業,則包括航天宏圖、華力創通、北斗星通、合眾思壯等上市公司。
“衛星網絡產業將迎來萬億級的市場規模。”九天微星聯合創始人、總裁彭媛媛告訴第一財經,現階段,以衛星制造、火箭制造、測控站建設為核心的“新基建”最受市場關注,而上游基礎設施的部署將驅動地面終端制造和行業應用服務市場的爆發,最終聚集海量的數據,服務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
接下來,北京將如何借數字經濟的“東風”,助推衛星互聯網的全產業鏈提升和商業化發展?
承接“國家隊”人才溢出效應
伴隨低軌衛星通信產業的井噴式發展,實現互聯網衛星低成本、規模化的生產成為剛需。
中科創星董事總經理張輝告訴第一財經,目前,處在衛星互聯網產業鏈前端的衛星和火箭制造正迎來歷史機遇期,同時,也對其技術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項技術高壁壘的產業,‘星’、‘箭’制造的科研、產業人才一直很緊俏。”
艾濱稱,聚集了兩大航天集團總部的北京,航天領域的技術、人才儲備豐富,始終占據行業發展的高點。而從技術成果轉化效應上看,在京的民營企業抓住了央企布局、技術和人才的溢出效應。
他進一步表示,正是由于這種“溢出效應”,在技術層面上,北京民營航天企業緊跟“國家隊”發展路線;在管理層面上,從央企流出的人才,對于技術的保密工作和知識產權的維護均具有較強的敏感度和審慎性。
據悉,航天產業的“國家隊”在京人數近一半。自2014年國家出臺《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首次為中國航天產業敞開市場化大門以來,部分央企航天人才選擇自主創業,并構成了民營航天企業的技術骨干。
同時,為發揮市屬國有企業的技術、資金、空間、人才等優勢,《若干措施》明確,支持其通過股權投資、技術聯合攻關、合作共建等方式參與衛星網絡產業發展。
有著“先天優勢”的北京,是否意味著其衛星和火箭的商業制造就可實現跨越式發展呢?
“技術的創新沒有捷徑可走。”艾濱稱,現階段,國內民營航天企業普遍聚焦的創新難題是:如何降低成本,實現規模化生產。
比如,在產業鏈前端的火箭制造上,藍箭航天相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進入產業化階段,對民企的火箭制造需求集中在快速交付能力、批產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目前,藍箭航天已采用固體火箭打通發射鏈條,同時,為提高市場服務能力,正布局液體火箭的量產計劃。
彭媛媛稱,作為在京的民營衛星企業,也將優化衛星設計,使之在體積、重量等狀態上最佳適配當前可用的火箭;并和火箭同行探討星箭一體化設計,推動相應標準和規則的制定,為未來平板式衛星的大規模發射做好準備。
根據《若干措施》,北京將優化和鞏固“南箭北星”布局。在布局和園區建設時,鼓勵空間共享;鼓勵先入園的企業考慮后入園企業的使用需求,對火箭、衛星總裝集成測試廠房等設施開放共享,探索企業協同發展新模式。
更多衛星民用場景待開拓
“衛星是產業‘上天’的載體。想象一下,未來人們將不是簡單提及‘航天’,而是說‘人工智能的空間化’。”在談及衛星互聯網的未來應用場景,艾濱的說法是“無限可能”。
他認為,商業航天將加速和完善智能化社會體系建設,引領更多的產業向空間化、三維化發展。在此基礎上,衛星互聯網將迎來“泛在”時代,商業的發展也將呈現指數級的增長態勢。
國金證券預計稱,現階段,衛星產業的主要投資機會在衛星的基礎設備建設,待建設完成后,衛星星座不僅可補充地面通信未能覆蓋的49%的人群、海上、沙漠、飛機等特殊場景,“衛星通信+5G+北斗定位系統”的融合也將迸發新應用,衛星運營及應用相關企業將受益。
根據《若干措施》,北京將抓住衛星網絡的數字化屬性,推進空間計算平臺設計、智能化制造、空間大數據應用等數字產業化、平臺化;同時,根據產業的發展和創新方向,推出一批協同應用場景。
第一財經記者還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處了解到,在衛星導航上,北斗的高精度定位技術將得到廣泛的運用。如在北京冬奧會賽事直播中,通信衛星將助媒體實現更適合體育賽事的8K直播,借以展現出更多比賽細節,增強觀眾現實體驗;同時,中國第一條采用自主研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設計時速為350公里的智能化高速鐵路——京張鐵路,也將服務于冬奧會的交通運輸。
除了應用北斗的高精度定位技術外,諸如衛星應急通信技術在賽事組織工作中也會有所應用。此外,在遙感技術方面,為監測實時氣象,今年,中國還將發射風云四號系列衛星首顆業務星——風云四號B星、世界業務氣象衛星中首顆晨昏軌道衛星——風云三號E星,待這兩顆衛星入列后,中國氣象衛星觀測能力將迎來大幅提升,將更好地助力氣象部門開展冬奧會舉辦期間內的氣象保障工作。
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副院長、微小衛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告訴第一財經,衛星互聯網在信息來源和傳輸渠道兩方面,彌補了現階段地面通信的不足,將數字經濟的觸角伸向更遠的地方。同時,伴隨低軌衛星網絡的發展,北斗導航的精度將提升,高精度位置服務隨之拓維。
“北斗應用正迎來‘窗口期’。對于北斗供應側的企業而言,既要與AI、無人駕駛、物聯網等新興技術高端融合,又要拓展民用市場。目前,‘北斗’正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數字基底’,和產業數字化的關鍵一環。”訊騰智科副總經理李寧告訴第一財經。
李寧認為,北京落地北斗應用的優勢主要體現在B端市場。由于北京匯集了許多行業企業的總部,加之數字城市建設和“兩區”建設的政策導向,為北斗供給側企業與其他行業體系達成垂直合作帶來利好。
根據北京“十四五”衛星網絡產業規劃,將從京津冀整體發展上進行謀劃,并運用衛星互聯網,推動雄安新區等京津冀智慧城市建設。
第一財經記者從北京市經信局處獲悉,北京市經信局、天津市工信局、河北省工信廳正在進行“京津冀區域產業協同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其中也包含航天的項目,該規劃工作將對三地的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布局進行系統性部署。
政府扶持怎么干
“現在,我們一家民營公司來做衛星,體制內的一些單位來為我們做服務。”彭媛媛說,隨著民營經濟深入發展,在某些對“靈活性和創新性”要求更高的商業項目里,民營公司更有優勢,能夠創造“鯰魚效應”。而在衛星的研制過程中,民營公司和體制內單位常常需要合作,協同創新攻關,究其核心還是用戶對可靠性、成本與效率的最優考慮。
除了提供配套和服務,在艾濱看來,政府端對在京民營航天企業的扶持還體現在“抓項目”上。
針對處在初創期的民營企業發展痛點,北京市經信局還向第一財經透露,將加強與市科技主管部門聯動,重點支持一批衛星網絡項目,在抓科研的同時,也作好產業化工作,為將來形成工業化、規模化的生產能力打基礎。
為支持民營航天企業的創新實踐,《若干措施》提出,“從基金支持、資金支持、融資支持、保險貼費四個方面入手,完善投融資機制”,艾濱說,前期推動了“基金支持”和“保險貼費”等政府財政支持的創新實踐。
在基金支持上,《若干措施》明確,針對衛星網絡產業前期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等特點,充分發揮北京市高精尖產業發展基金、科技創新基金以及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對成長期和初創企業的引導作用,支持社會投資機構合作設立衛星網絡及北斗創新應用領域子基金。在基金清算時,按政府出資超額收益的 10%~20%,給予基金管理團隊獎勵。
在保險貼費上,根據《若干措施》,對在京依法從事商業火箭、衛星研發、生產或發射經營等活動的企業,給予商業航天發射保險不超過50%的貼費。
據了解,該政策為全國首例。截至2020年12月,已對該年度的5家企業、8個項目給予近300萬元的商業航天發射保險貼費。
金仲和表示,這為引導企業用市場化模式降低創新風險提供了一種思路。從資本市場來看,尚未形成“有定力”的長期投資模式和對高風險、重資產的商業火箭長線投資的信心。“一旦資本著急,技術隊伍只能跟著著急,”他說。
除了在技術研發方面給予資金支持,張輝稱,政府方面還應考慮在研制的基礎設施上給予一定扶持,例如試車臺和制造基地的建設,這兩者平均約占相關民營企業成本的1/3。
“試車臺屬于商業火箭企業高頻使用的設施,常常處于‘滿載’的狀態,資金和選址上的壓力或可通過政府的扶持資金來減輕。”他說。
事實上,讓民營衛星企業“著急”的還有衛星軌位和頻率上的不足。
在彭媛媛看來,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面對頻率、軌位資源不足,民營企業如何在國內既有格局中生存;二是面對國際競爭,如何代表國家“走出去”。前者,需要國家統籌規劃,從頂層設計上為民營企業提供競爭機會。后者,需要主管部門創新申報流程,調動民營企業效率優勢,在新一輪太空競賽中獲取有利位置。
艾濱稱,下一步,北京將充分發揮在京央企、民企和市屬國企的資源,加強衛星網絡規劃引領,促進火箭、衛星,特別是地面終端全產業鏈發展。同時,希望國家在軌位、頻率、資質等方面給予北京大力支持。
關鍵詞: 衛星網絡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