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為資本市場釋放3千億增量資金 年金內部“苦樂不均”

發布時間:2021-01-07 10:54:37  |  來源:第一財經  

從“十四五”規劃來看,擴大企業年金的職工參與率已經成為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障制度中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是否擁有一份年金,將成為決定未來退休者養老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變量。與后來居上的職業年金相比,我國企業年金面臨著增長停滯的困境,這種狀況若持續下去,今后企業職工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待遇可能會繼續拉大。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第一財經從相關部門了解到,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有兩個重點,一是重點完善企業年金制度,二是加緊建立個人養老金制度。

近日,人社部印發《關于調整年金基金投資范圍的通知》(下稱《通知》),對年金基金投資范圍作出調整。這項擴圍政策,受到了年金投資界人士的普遍歡迎。

然而,該政策并沒有觸及企業年金制度所存在的職工參與率過低的核心問題。職業年金制度只用了4年就基本覆蓋了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而企業年金制度用了16年只覆蓋了2700萬企業職工,僅占到企業職工的近10%,絕大部分參保人難以享受到補充養老保險的待遇。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執行研究員張盈華對第一財經表示,當前養老保險第二支柱發展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拔高企業年金這塊“短板”。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改革是引入“自動加入”機制,同時還需同步配以減輕稅費的政府讓利舉措,對企業的社保負擔進行結構性調整。

為資本市場釋放3000億的增量資金

我國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包含三大支柱,其中,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即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包括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第二支柱是補充養老保險,與職業關聯,由國家政策引導、單位和職工參與,市場運營管理,政府行政監督。

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年金制度已覆蓋近6600萬職工,基金累計規模逾3.1萬億元。2007~2019年企業年金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達7.07%。

《通知》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整合了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基金投資規定和要求,并統一強調年金基金投資管理的原則。

武漢科技大學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第一財經表示,《通知》做了三方面的擴圍,一是擴大資本市場投資范圍,允許投資境外市場,這與全國社保基金保持一致的市場投資方向;二是擴大了投資品種,新增優先股、資產支持證券、同業存單、永續債、國債期貨等金融產品和工具;三是提高了權益類投資的比重,從30%提高到了40%,與社保基金理事會保持一致,這可以為資本市場帶來更多的長期資金。

人社部基金司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稱,此前年金基金僅限于境內投資,本次允許年金基金通過股票型養老金產品或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港股通標的股票,是年金基金實現全球范圍資產配置的初步嘗試。

《通知》提出將年金基金投資權益類資產比例的政策上限提高10個百分點,合計不得高于投資組合委托投資資產凈值的40%,理論上將為資本市場帶來3000億元的增量資金。

財政部社保司司長符金陵此前在中國社科院的一個論壇上表示,近年來,企業年金和職工年金的規模也快速增長,并積極地通過適當的方式進入資本市場,作為重要的長期資金,年金基金不僅實現了較好的收益,也成為穩定資本市場的重要壓艙石。

年金內部“苦樂不均”

雖然從總體來看,我國年金基金已經積累超過3萬億元,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其內部卻存在著發展不均衡的狀況。

董登新表示,同樣作為第二支柱,企業年金是自愿實施,職業年金是強制實施,這導致企業年金覆蓋的范圍非常狹窄,而職業年金則實現了一步到位。“從第二支柱的情況來看,確實出現了新的不公平,職業年金可以強制,為什么企業年金不能強制呢,這對于職工來說是制度上的不公平。”董登新說。

數據顯示,在第二支柱中,面向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職業年金因具有強制性,2019年覆蓋率達82%,面向企業職工的企業年金覆蓋率才近10%。

職業年金的覆蓋面在短時間迅速超過了企業年金,目前建立年金的單位戶數約為100萬戶,其中企業年金只有10萬戶,其他90萬戶為機關事業單位。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也只限于壟斷行業以及一些央企國企,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企業年金被詬病為“富人俱樂部”。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企業年金的職工參與率早在五年前就出現“斷崖式停滯”,從兩位數增長率降至個位數。雖然2019年情況有所好轉,但仍受到外部環境的極大制約。

與企業年金停滯不前相比,隨著機關事業單位養老改革的深化,職業年金的規模還會繼續穩步上升。符金陵表示,為了支持各個地方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財政最近還撥了612億元到各地方,來解決中央駐各地單位參加保險的缺口問題,2021年還將繼續安排一部分資金來保證,這樣就包括職業年金在內投資的規模會進一步增加。

2015年,我國啟動了養老保險制度的“并軌”改革,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加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但企業職工的不同之處在于機關職業單位同步建立了職業年金制度。職業年金的初始作用是平滑“雙軌制”并軌后公共部門退休金斷崖下滑。

張盈華認為,不應該用“不公平”來對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進行比較,因為公私部門制度框架是無差別的,區別在于“雇主”履行責任。職業年金制度建立,其“強制性”特征使參與率在短期內達到“全員參與”,這對發展第二支柱以及培育第二支柱成長環境是有好處的,對私營部門的企業年金制度發展也是有帶動作用的。

從職業年金內部來看,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職業年金也分為“記賬運行”和“實賬運行”兩種模式。記賬運行是指由于財政全額撥款單位的職業年金“單位繳費”要由同級財政承擔,這給地方財政帶來很大的壓力,權衡后職業年金選擇對該部分繳費采取“記賬運行”的辦法,在職工退休當年再一次性記實。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均采取記賬運行的模式,有少數地區已經實行了實賬運行的模式。根據有關測算,我國約有40%的地區有能力采取實賬運行,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和廣東等地。

張盈華認為,實賬化最大的好處是可通過投資獲得制度外收入,即增長造血功能,我國職業年金制度是確定繳費型制度,投資是制度存在的根基,記賬運行會不斷侵蝕這個根基。

一位資深社保人士也對第一財經表示,記賬運行雖然可以大大減輕當前的財政負擔,但等于是將當前財政壓力轉為了未來的財政負擔,這一方面難以確保代際公平,另一方面也為這些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領取退休待遇增加了變數,若地方財力不支,這部分人的補充養老待遇同樣是難以保障的。

從“十四五”規劃來看,擴大企業年金的職工參與率已經成為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障制度中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雖然有專家認為由于企業負擔過重,當前并不適合推行“自動加入”機制,但這個機制仍然是有效擴大年金覆蓋面的不二之選。

張盈華表示,企業年金的“自動加入”是一種準強制機制,企業可以選擇退出。減輕企業負擔不是減少這個員工福利或補充保障,而是減輕稅費,是政府讓利,所以推出自動加入必定會與政府讓利同步。

鄭秉文認為,當前必須盡快引入“自動加入”這是目前第二支柱的一項重要改革選項,同時要輔之以開放個人投資選擇權,建立“合格默認投資工具”,提高稅優比例等配套政策,旨在大大提高參與率。

關鍵詞: 增量資金 養老保險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