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的利潤也就是在6%左右,現在不少利潤被匯率波動蠶食了。”
今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大幅升值。截至12月28日14:20,美元指數報90.12,較今年3月的年內高點(103)已跌12.5%;美元對離岸人民幣報6.5195,較年內最低點7.1835,升值已近10%。
“今年下半年,匯率的波動直接影響了公司出口銷售的盈利水平,給公司經營活動帶來一定影響,利潤承壓。”近日,多家外貿企業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如此表示。
“上半年,疫情對公司的影響不大,得益于復工復產各項政策及銀行的金融支持,企業在短暫停滯后就逐漸走向正常。到了下半年,匯率波動反而吞噬了我們不少的利潤。”一家山東省東部地區的出口企業負責人表示,外貿出口行業利潤原本就微薄,下半年以來因為人民幣升值,不少訂單的利潤被擠壓。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小型外貿企業鎖匯意識淡薄,大多并未進行匯率避險。“聽說過鎖匯這一規避匯率風險的工具,但是也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另外,匯率波動是難以預測的,說不定過一段時間人民幣就貶值了。”山東省菏澤市一家出口企業負責人表示。
人民幣升值擠壓利潤
匯率的波動將直接影響外貿企業出口銷售的盈利水平,給經營活動帶來一定風險。若未來匯率出現短期大幅波動,而外貿企業未能及時與客戶協商調整銷售價格,將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帶來直接的不利影響。
一位外貿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幣持續貶值,到了5月底達到7.18,此后,人民幣不斷升值走高。“當匯率在6.8~6.9時,我們和客戶簽訂了很多訂單。但幾個月后,當我們收款時,匯率已經變成了6.55,利潤損失比較嚴重。我們平時的利潤也就在6%左右,現在不少利潤就被匯率波動蠶食了。”他稱,公司目前也有鎖匯工具,但是由于下游訂單收款時間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一般不太使用。
另外一位外貿公司人士表示,今年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他開始做出口業務,準備大干一場。沒想到人民幣持續升值,影響了公司的轉型進程。“例如,6月份一張書桌的出口價格是30美元。人民幣升值后如果還按照上述價格簽單,公司就會虧損,影響了不少出口訂單的簽訂。”他稱。
不過,對于大型外貿公司而言,早已有所應對。一家制造業上市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主要以簽署遠期外匯合約或貨幣互換合約的方式規避外匯風險。具體而言,按照合同約定及時進行價格調整,并通過縮短報價和收匯周期,來應對匯率變動尤其是升值風險;提前鎖定結匯匯率,通過與銀行進行遠期結售匯操作,約定未來結匯或售匯的外匯幣種、金額、期限與匯率,到期按照協議簽訂的幣種、金額、匯率辦理結售匯業務。
“另外,營銷團隊加大了國內市場的開發和配套力度,和客戶溝通以人民幣或匯率聯動的方式確定產品價格。公司財務部門也會運用財務金融工具,盡可能將人民幣匯率波動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上述人士稱。
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之前銀行找到不少企業,交流過關于鎖匯的業務。但小微外貿企業的意愿較弱,因為增加了企業成本支出;同時,很多出口企業規模比較小,沒有專門的財務人員,也缺乏專業的財務知識;還有一些企業主抱有僥幸心理,認為人民幣大漲之后必然會出現回落。
外貿企業看明年大多較樂觀
數據顯示,今年11月,我國外貿進出口3.09萬億元,同比增長7.8%。其中,出口1.8萬億元,同比增長14.9%。
一家木板出口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2020年一季度疫情沖擊下,全球經濟停擺,但我國迅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疫情控制得當,企業迅速復工復產。國外經濟復蘇緩慢,競爭者變少,但是需求市場沒變,“我們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的6月份。”他稱,疫情對國外的高端市場沖擊較大,但對中低端市場影響較小,中國制造業有較大的市場機會。
一位大蒜出口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之前出口的大蒜為粗加工,主要是扒皮、過磅、裝箱等,毛利潤在10%左右。每天大概加工40~50噸,出口地區主要是東南亞、中東、歐洲、南美等。當前,公司開始向深加工轉型,例如,加工蒜片、蒜粉等產品,銷路也正在打開。
“相較去年,今年大蒜的出口價格較低,但銷量一直不錯。出口量至少要比去年增長在25%以上。我們對明年的大蒜出口市場依然保持樂觀。”上述負責人稱。
另外一位外貿公司負責人稱,人民幣升值會帶動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動,短時間內,客戶可能接受不了價格上漲。但是人民幣升值是趨勢,再加上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價格都在上漲,客戶會慢慢接受現實,對企業的出口較為樂觀。
針對匯率波動,他稱,公司正對明年的匯率風險做預判。若匯率在一定范圍內波動,不會對公司產生大的風險,擔心的是大范圍的上下波動。
“在結匯方面,當下銀行對外貿企業優惠了120個BP左右的手續費。”農業銀行菏澤分行東明支行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