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不斷改善 呈現持續穩定恢復良好態勢

發布時間:2020-12-28 11:20:49  |  來源:北京商報  

國家統計局12月27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我國工業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不斷改善,供需兩端穩步向好,呈現持續穩定恢復的良好態勢。具體而言,今年前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7445億元,同比增2.4%,較前10月再擴大1.7個百分點。這是繼今年10月,全國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轉正后再創新高。不過當月原油、金屬等相關下游企業利潤收縮,規上工業企業產品存貨也在增加,業內認為在規范行業監管的同時也需注重需求側管理,持續激發市場活力。

“前11月數據反映出供需兩端穩步向好,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不斷改善。”國家統計局工業司高級統計師朱虹表示。從數據來看,前11月,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5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15個行業減少,1個行業持平。

其中,裝備和高技術制造業利潤增長加快。專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以及通用設備制造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速分別達到23%、15.7%和12.5%;同期,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等利潤增幅達10.5%、10.1%以及3.8%。

11月當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5.5%,增速雖較10月份有所收窄,但仍保持兩位數較快增長。朱虹認為,當月利潤增速回落主要是由于10月同期基數較低,11月份低基數效應減弱所致。

“隨著采暖季到來,動力煤需求增加、價格上漲,帶動煤炭行業利潤加速修復;同時,在出口替代效應疊加節假日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紡織服裝、皮革毛皮、家具制造、文娛用品、化學纖維等行業利潤降幅較前10月收窄0.5-3.7個百分點。”朱虹介紹。

截至11月,規上工業企業受到生產銷售保持較快增長、單位成本首現下降等因素影響,企業盈利水平保持回升。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前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11月當月增速達7%,為今年以來各月高點,市場形勢改善拉動企業利潤持續上升。同期,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下降46.4%,連續兩個月降幅在45%以上。

不過需要關注的是,近期原油及金屬相關下游企業盈利狀況仍不容樂觀。受原油及金屬相關行業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前11月,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利潤下降44%,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下降24.5%,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9.9%。

在過去一個多月間,鐵礦石價格一路飆升,截至12月初,鐵礦石主力期貨合約收報934元/噸,年初至今已漲超44%,并創下2013年12月以來新高。

“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將帶來生產成本的顯著提高,擠壓下游企業利潤。當前交易價格已背離供需關系,期貨交易規則亟待完善,現貨市場的交易秩序有待規范。”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表示。

隨后,相關行業部門密集下達監管政策。12月20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再發聲,明確將從增加鐵素供給、建立新的定價機制、完善期貨市場規則和進一步加強監管等方面入手,構建我國鐵礦石資源戰略安全支撐體系;12月22日,大商所也再次發布對鐵礦石期貨全面實施交易限額的要求。

此外,朱虹還指出,企業應收賬款和產成品存貨仍在增加。11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同比增長16.5%,增速較10月末提高0.6個百分點,這是自5月以來持續兩位數增長并波動上行;產成品存貨同比增7.3%,增速比10月末提高0.4個百分點。

“下一步仍需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持續激發市場活力,充分挖掘市場潛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動態平衡,不斷提升實體經濟質量效益。”朱虹指出。

在12月11日政治局會議上,中央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公開表示,需求側改革是推動構建國內經濟大循環格局的內在要求,只有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推動需求側改革,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才能形成需求牽引供給,創造需求與供給的高水平的動態平衡,才有利于形成新的發展格局。

關于短時預期,浙商證券李超團隊認為,到2021年,工業企業盈利將維持正增長,增速可達4%,較2020年繼續小幅微升。屆時,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國內雙循環互促的新發展格局繼續發揮作用,消費、出口和地產等數據有助于維持經濟景氣,疊加補庫周期的逐步開啟,PPI漸進回升,工業生產加快,企業營收帶動營收利潤率改善,經濟景氣將支撐企業盈利。

關鍵詞: 工業企業生產經營狀況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