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價已經從2018年的低點觸底反彈,呈現出U形變化,2020年11月奶價達到4.15元/公斤,養殖業步入景氣周期。”12月17日,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如是介紹,根據農業農村部對主產省區生鮮奶收購價格的監測數據,2019年生鮮奶平均價格為3.65元/公斤,2020年鮮奶收購價格延續了2019年的上漲態勢。
鮮奶收購價格呈現周期性波動,作為產業鏈上游的奶牛養殖行業今年隨著鮮奶收購價格的提升,過上了好日子。以國內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現代牧業為例,2019年扭虧為盈后,該公司2020年業績樂觀,上半年總收入達到了28.28億元,同比增長10%;凈利潤2.21億元,同比提升了77%。
李勝利進而表示,國內奶價的回升是由全球主要乳制品生產國生產量和價格未沖擊國內養殖業、國內乳制品供需不平衡、下游消費力的提升等多個因素共同拉動的。至于未來,中國奶制品,尤其是白奶的消費增長勢頭能否保持8%以上,從而對原奶供應方有持續的需求、產能的快速擴張是否會帶來產能的過剩等問題依然擺在國內奶牛養殖企業面前。
是誰抬高了奶價?
從2018年的行業普遍虧損到2020年的盈利,國內奶牛養殖企業受益于原奶收購價格的不斷上漲,逐漸走出了寒冬,走進了新一輪的業績上漲周期。李勝利介紹,要分析此輪景氣周期的原因,要從國際和國內兩個環境講起。
“3%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數字,”李勝利介紹,根據國際奶農聯盟近十年的產量數據來看,世界牛奶產量增速超過3%就會引起原奶供應的過剩,從而導致原奶收購價格的下降、全球乳制品拍賣價格的下降。數據進一步顯示,2015年以后國際奶農聯盟牛奶產量增速均低于3%,2017-2019年分別是2.8%、2.4%和1.3%。“這個數據說明,從全球提供的奶制品的量看,不足以沖擊中國的原奶價格。”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進口國,國內乳制品消費對于主要貿易國的依賴度依然很高,例如國內80%的大包奶粉(即原奶粉)均來自于新西蘭,因此國內養殖業也受到主要貿易國的供應影響,例如2016年新西蘭的低價大包粉襲來,國內下游乳制品企業紛紛轉向價格更為低廉的大包粉,原奶收購量下降,上游養殖企業的鮮奶便賣不動了。
不過,從今年的情況看,新西蘭國內的原奶價格還在上漲。2019年其牛奶產量同比下降0.7%,2020年1-10月牛奶產量1620.2萬噸,同比上漲0.9%;今年1-10月,新西蘭原奶收購價格折合人民幣2.51元/公斤,同比上漲6.6%。
就在12月初,新西蘭最大乳企恒天然還宣布將上調原奶收購價格。由于新西蘭乳制品的需求強勁,恒天然決定縮小2020/2021年度牧場原奶收購預期價格的范圍,將價格從每公斤乳固體6.3-7.3新西蘭元上調至6.7-7.3新西蘭元。
全球主要生產國沒有超產,全球供應未沖擊到國內養殖業的同時,國內市場“缺奶”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這也成為此輪景氣周期的另一個助推因素。
缺奶的第一個表象就是缺奶牛。中國奶牛養殖業經歷了2015-2018年的調整期后,荷斯坦奶牛存欄下降超過40%。根據李勝利的測算,2020年國內商品奶產量為6.8萬噸/天,但是下游乳制品企業的需求量為7.4萬噸/天,每天還有0.6萬噸的缺口。
供需不平衡的現狀引來國內奶源的加快建設。牛場建設和進口奶牛的引進都比往年更快更多。李勝利介紹,2020年中國預計進口活牛25萬頭以上,2019年的進口量為19.9萬頭。此外,奶源基地建設更是如火如荼,僅在今年,蒙牛在內蒙古投建10萬頭規模化養殖牧場、伊利在內蒙古、山東、駐馬店等地投建奶牛養殖基地、光明乳業和中衛市共建千億計奶產業集群等。
在養殖業的此輪景氣周期中,新特色逐漸凸顯。一是集團化模式更加強化,小型牧場逐漸退出舞臺,大型牧業集團不斷壯大,數據顯示,2017-2019年前40位的養殖集團奶牛存欄增長8.3%,牛奶產量增長27.3%;二是上下游利益聯動更加緊密。下游乳企擴大自有、可控奶源基地比例,養殖集團奶源大部分被鎖定。例如,今年蒙牛成為中國圣牧的最大股東、伊利入股中地、伊利旗下悠然和三元共同接盤恒天然在華牧場等一系列動作頻頻上演。
如何延長景氣周期?
奶業是周期性特點明顯的行業,業內有個說法:“三年一個周期”。李勝利也介紹,國內養殖行業已經回暖,但是挑戰依然存在。首先,國內養殖行業成本高企還未得到根本改變,飼料成本上漲壓力比較大。例如,玉米期貨2020年以來上漲了40%以上,約2600元/噸,達到10年來價格的新高點。2019年-2020年豆粕期貨價格維持在3000元/噸以下,但是隨著近期玉米價格的上漲,豆粕價格上漲到3300元,有上漲的潛力。苜蓿草、燕麥草進口價格也維持在高位。今年1-10月我國進口苜蓿草111.99萬噸,同比增長6.73%,1-10月進口燕麥草26.62萬噸,同比增長31.41%。“飼料價格的上漲導致每公斤原奶的成本上漲了2-3毛錢,”李勝利介紹道。
除了成本壓力之外,產能快速擴張下過剩隱憂顯現。正如上文所說,近兩年奶牛進口量每年遞增,再加上自群繁殖,國內原原奶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0.5%。按照李勝利的測算,到2022年商品奶的產量能夠基本保證加工企業的需求。而到了2023年乳企業的需求量為9.3萬噸/天,而商品奶的產量為9.4萬噸,會出現每天0.1萬噸的剩余,“2-3年后可能會出現供過于求,”李勝利預測。
如何應對奶業的周期性規律、盡量把景氣周期延長?這也是擺在國內養殖企業面前的課題。對此,現代牧業副總裁孫玉剛在12月17日舉行的該公司15周年慶典上提到,在接下來的5年,現代牧業將實現牛和奶的雙翻番。即5年后該公司存欄數將翻番至50萬頭以上,年產鮮奶將增長至360萬噸。持續擴張的同時,現代牧業還將打造綠色牧場、智慧牧場和品牌牧場,另外還將打造綜合牧場作為新目標之一。其中有一項計劃就是進軍肉牛產業。
“目前我國牛肉消費穩步增長,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牛肉進口國,市場處于長期供不應求狀態。基于目前肉牛產業發展現狀、趨勢以及現代牧業自身優勢,我們計劃在未來5年進軍并大力發展肉牛產業,探索奶公犢養殖、育肥模式,建立標準化流程,構建可追溯體系,生產優質放心牛肉,助力肉牛產業發展,”孫玉剛稱。
在李勝利看來,奶牛養殖企業的另一個行業機遇在于下游端低溫奶的崛起,這也將提高國內鮮奶奶源的利用率。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2019年低溫奶市場規模達到了833億元,同比增長14.7%。“未來低溫液態奶按照10%-15%的年增長率計算,2025年產量將達到1000萬噸,翻一倍。需要生鮮乳為原料進行加工,每天需要生鮮乳增量1.4萬噸,”李勝利認為,低溫奶和消費升級將提升本土奶源增速。
對于本土奶源需求度更高的低溫奶產品也成為今年行業新分口。多位乳制品企業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企業內部都有低溫奶發展計劃,例如,光明乳業就在不久前從寧夏中衛市空運鮮奶至上海工廠,并在市場上推出高品質的低溫鮮奶產品,嘗試這種模式的可行性,這也間接說明,低溫風口之下原奶的出路越來越多。
此外,國內消費者對于乳制品的需求依然強勁。數據顯示,我國2020年前三季度乳制品進口量分別增長2.09%、7.63%、14.08%,預計2020年進口增速將在10%以上,2019年乳制品自給率為65.9%,比2008年下降27.2%個百分點。進口量提升是乳制品需求量的體現,而自給率的提升更為國內原料企業提供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