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期貨將于2021年1月8日在大商所正式掛牌交易,市場對此品種可謂期待已久。生豬是我國年產值最大的農副產品,當前年產值達2萬億元,對于大商所而言,生豬期貨無疑是個超級明星品種。無論是生豬產業還是金融市場,長期以來都在盼著生豬期貨的上市,希望通過期貨讓國內的生豬定價更加規范,并以此幫助和引導國內的生豬產業進一步升級優化。
對于產業而言,許多業內人士紛紛表示,生豬期貨上市后,企業可以根據價格趨勢,借助期貨工具,通過交易策略來規避價格波動風險,以實現穩定經營。
牧原股份相關業務負責人王瑞婷表示,當前牧原股份也有新的風險管理需求,一是企業借助行業高利潤發展的同時要兼顧現金流安全;二是管理生豬價格和養殖利潤大幅波動的風險,希望通過“保險+期貨”實現養殖利潤的穩定。
金信期貨農產品總監傅博對期貨日報記者表示,生豬期貨的上市有助于生豬產業鏈企業通過期貨工具來進行成本、庫存和生產管理,有助于生豬產業的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另外,由于我國的CPI和生豬價格密切相關,生豬期貨也會成為金融市場預判CPI走勢的重要參考。
四季度正處于我國季節性消費旺季,豬價易漲難跌。“在長期下跌趨勢中的價格反彈正是養殖企業鎖定養殖利潤的最佳套保窗口。因此,明年1月8日掛牌的合約中,最近的主力合約大概率是5月合約,5—7月豬價通常處于偏弱的月份,選擇這樣的時間節點掛牌上市,一方面將有助于養殖企業鎖定養殖利潤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將豬價對CPI的沖擊最小化。”格林大華期貨生豬分析師張曉君說。
張曉君表示,我國生豬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隨著產業鏈價值重構和行業持續整合,行業大變局已拉開帷幕,生豬產業創新升級已是大勢所趨。“傳統養殖”已無法滿足產業需求,其時代背景已經由單純的“養殖”變為“金融+養殖”。
事實上,生豬期貨上市的消息對生豬養殖企業有很大的振奮作用。因為在過去的生產經營中,生豬養殖企業只能依靠成本端一些飼料品種去做風險管理,例如玉米、豆粕以及相關期權工具,但在現貨價格波動風險方面,仍然是缺失一個直接對應的期貨工具。
中原期貨研究所所長李娜表示,生豬期貨推出之后,有助于生豬價格波動周期縮短,峰值減小,谷底位提高,這意味著長期的振幅變得更小。因此,生豬期貨的推出有望弱化豬周期,實質性利好規模化養殖企業,加速市場集中度的提高。
“規模化的養殖企業對此尤其關注,生豬期貨上市對客戶來說多了一個對沖工具,價格可以提前鎖定,風險也能轉嫁。生豬期貨并非所有養殖戶都適用,期貨合約規定了交割日,當日必須有貨可交,但多數散戶出欄量與時間不太穩定,將難以參與其中。而對于頭部企業則是個實質性利好,規模化企業可通過期貨套期保值,抵沖周期的影響,保證利潤,提高業績穩定性,進一步使得利潤周期變小,加速行業頭部集中,而散戶則難以在市場上套保。”李娜表示。
“而對于股市投資者來講,生豬期貨這個未來價格信號,可以幫助預測養殖企業相關上市公司盈利以及經營預期情況,做好投資評判。”李娜說。
張曉君表示,未來,在政策支持和各路資金追捧下,我國生豬產業規模化程度、現代化程度都將獲得質的飛躍,市場份額將持續向頭部集中,龍頭企業的發展空間將大幅提升,頭部企業將長期受益。生豬期貨將助力企業實現規模和質量雙贏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