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制改革逐步推進給投行帶來一場財富盛宴,頭部券商憑借自身綜合優勢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一些中型券商奮起直追,跑出黑馬成績。
隨著注冊制改革大力推進、再融資新規落地,券商投行業務收入大增,其中IPO承銷收入占據大頭。今年以來,7家頭部券商占據一半市場份額,一些中型券商“突出重圍”爭搶盛宴。
業內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當前市場呈現明顯的馬太效應。頭部券商具備品牌、人才、研究定價等優勢,占據主要市場;一些中型券商構建了較為靈活的業務體系和激勵機制,手上有一定儲備項目,跑出黑馬成績;中小券商可以在某些細分投行業務上,發揮特色化、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頭部券商大賺
截至12月4日,年內有8家券商主承銷收入超過10億元,其中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位居前三,分別為27.87億元、25.32億元、22.38億元,所占市場份額分別為10.85%、9.68%、8.71%,“三中”合計所占市場份額達29.24%。
海通證券、華泰聯合證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緊隨其后,這4家頭部券商合計占據市場份額為22.58%。加上“三中”,7家大型券商占據51.82%的市場份額。可見,大部分承銷業務由頭部券商“包攬”。
值得一提的是,國金證券表現出色,年內主承銷收入為10.35億元,占據市場4.03%的份額。其中IPO承銷業務9.4億元,搶占4.44%的市場份額。另外,民生證券、東興證券、光大證券、興業證券主承銷收入均超過6億元。加上國金證券,這5家中型券商主承銷業務所占市場份額共計16.52%。
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何南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券商投行之間分化態勢加劇,行業馬太效應明顯。頭部券商占據主要市場,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優勢:一是品牌優勢,頭部券商可以更好贏得客戶信任;二是人才隊伍優勢,頭部券商整體團隊和人才質量更優、穩定性更強,可以更好地保證執業質量;三是綜合服務優勢,尤其是注冊制之下,表現更為明顯。
中型投行“搶食”
當前,科創板注冊制運行已逾一年,創業板注冊制改革落地已逾3個月。注冊制改革給投行帶來財富盛宴,頭部券商憑借自身規模等優勢占據大部分市場,一些中型券商奮起直追,跑出黑馬成績。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4日,今年以來科創板創業板注冊制IPO申報企業達461家,其中57家企業注冊生效,首發承銷保薦費用共計32.7億元,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均服務了5家企業,東方證券、國金證券首發保薦的企業均為4家。
其余404只企業正在排隊中。就保薦機構而言,頭部券商依舊優勢明顯,一些中型券商儲備數量“驚人”。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華泰聯合證券、國信證券擬服務企業數量分別為35、25、24、24家。而民生證券、國金證券、長江保薦擬保薦企業數量分別為27、29、14家。
對于一些中型券商投行跑出黑馬業績的原因,何南野向記者分析,首先,當下股權融資市場整體較為火爆,一些中型券商投行自身架構提前進行了應對,構建了較為靈活的業務體系和激勵機制,人員團隊的戰斗力空前提升。其次,此前儲備了很多項目,順應注冊制趨勢,手頭上很多項目都具備了直接申報上市的條件。更重要的因素是市場行情較好,大小項目都能上市,大小券商業績都較好。
全面注冊制下競爭路徑
繼科創板和創業板之后,A股全面推行注冊制已是大勢所趨。“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業內人士認為,A股全面注冊制有望在2021年落地。
何南野指出,全面注冊制對券商研究、定價、銷售、投資、資金實力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頭部券商具有先天優勢,尤其是定價和銷售能力。注冊制下,新股發行市盈率打開,沒有價格上限,因此一個較為合理的價格發行尤為重要,既能保障客戶利益,又能有效銷售出去,獲得投資者認可。隨著新股發行數量的增加,破發也會成為可能,大型券商優勢會更加凸顯。
研究定價是注冊制下券商投行核心競爭能力,更是在金融雙向開放步伐加快背景下,中資投行與國際投行比肩的必要基礎。在全面注冊制穩步推進情況下,券商投行之間有哪些競爭路徑?
“全面注冊制下,投行將進入更加激烈的競爭狀態,少數幾家投行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這是很確定性的事情,也是當前成熟國際市場上的正常現象。面對激戰,中小券商可選路徑之一,是與頭部券商進行合并與整合,進一步做大做強;可選路徑之二,是在某些細分投行業務上,形成特色化、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何南野告訴記者。
國金證券投行負責人曾告訴記者,注冊制逐步推進,市場環境和監管部門對投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型投行面臨一些挑戰:第一,行業集中度逐步提高,中型投行面臨競爭壓力加大,必須盡快形成自身優勢,通過差異化競爭贏得客戶和市場。第二,新股發行定價市場化的形勢下,中型投行必須提高自身的發行承銷水平。第三,投行業務面臨良好的發展環境,投行的風控能力應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逐步加強和提升。第四,投行必須加強自身的研究實力,對一些戰略新興行業或“三創四新”領域的行業及企業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