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銀行人士在朋友圈曬出了自家行內新裝扮——掛福、吉祥物、紅桌布,鳴鼓開鑼,并配文“紅紅火火”、“開門正紅”。2020年進入完結月,金融市場顯得有些“紅”。每至年初歲尾,一些銀行機構為年末指標,或者贏得新一年好彩頭,都要組織開展年末沖刺、年初“開門紅”活動。
往往“開門紅”就意味著拉存款、辦理各項業務。銀行開始蓄力做促銷、優惠,銀行員工則立軍令狀,承受業績指標壓力。相關報道稱,銀行上調利率,攬儲大戰提前上演。
經濟觀察報記者實地走訪和多方采訪了解到,與以往相比,彌漫硝煙的銀行攬儲戰,今年似乎有點冷清。銀行資產端收益率仍下行,為緩解凈息差收窄壓力,引導負債端成本下行,銀行“高息攬儲”動力減弱是大趨勢。記者也發現,銀行上調存款利率的情況雖然存在,但并不典型;以上海為主的大部分銀行的個人定期存款利率并未出現明顯調整策略,存在微微浮動以及額度限制搶購,往年4.2%的3年期定存已難覓蹤影。
上述供職于華東某城商行的人士告訴記者:“銀行傳統開門紅動員會,存貸款、理財、信用卡業務都有要做的事,這很平常,并沒有年末沖時點。”
銀行結構性存款大跌、流動性跨時點增加投放的同時,市場也看到,“高息攬儲”動能在減弱,利率呈現非典型變化。
而靜悄悄的攬儲大戰背后,醞釀之中的相關高息產品監管條例可能也在路上……
“高息攬儲”動能減弱 利率非典型變化
“3年滿5萬,定存利率3.85%,之前是滿10萬才有這個利率,要存盡快來。”滬上農業銀行某浦東網點的客戶經理告訴記者:“這個調整就是從12月1號開始的,沒有更高利率,往年4.2%以上的今年不會再出現,不用等了。”
附近的建設銀行某網點客戶經理表示,目前政策是1萬起存3年期3.85%,大半年沒有變化。“過來存錢的客戶多,很多是從其他銀行取錢來的。”上海當地的農商行客戶經理則表示12月份沒有接到新增高息儲蓄指令,“今年應該不會變動。”此外,記者電話聯系上海銀行、農商行等,均表示今年的開門紅還沒有開始,相關活動和優惠還需要等通知。
而以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為例的股份行網點,并沒有調整定存利率;反而熱衷于介紹銀保代銷產品以及信用卡業務。譬如其推薦的兩款銀保產品(萬能險),一款是躉交一次性存入5年,產品利率為4.5%,另一款交3保6的零存整取產品為4.7%,均是主打熱銷產品。
與線下網點不同,互聯網營銷渠道的競爭激烈,主要集中在中小銀行。在支付寶等第三方平臺上,天府銀行、盛京銀行等銀行目前5年期的存款利率達到了4.8%、4.71%。不過對于五年期靈活存取的產品,中小銀行長年保持熱銷推薦模式。
如何判斷發生存款大戰?西北地區某中小銀行高管向記者表示,主要鑒別應是集體性行為還是個體性行為,是一致性調整還是結構性調整。“高息攬儲情況以前在銀行業存在,但現在銀行業的內部考核更注重實質效益和風險管控,也是銀行業生存發展的內生要求。”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主編殷燕敏告訴記者:“盡管央行貨幣政策保持持續寬松,但隨著大眾理財意識的提升,對于利率偏低的普通存款來說,對投資者的吸引力越來越低,銀行的存貸款考核壓力猶存,因此攬儲壓力依然只增不減,尤其是中小銀行,網點較少,隨著互聯網存款、理財產品的發展,其留住用戶的難度就越來越高,攬儲壓力較大行更大。對于高息攬儲一直都是監管的管控重點,利率上限紅線是不能突破的,因此,‘存款大戰’的表現這個很難具體描述。”
10月份商業銀行整存整取定期存款3年及以內期限平均利率均環比上漲,其中3年期漲幅最大。趨勢之一是今年以來,銀行中長期定期存款利率呈現小幅上升趨勢。另一方面,各家銀行的存款利率水平會有總行制定統一的掛牌指導價,各地分支行會結合當地情況,在總行掛牌價的基礎上制定執行價。
2018年6月8日,銀保監會聯合央行發布《關于完善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從加強存款偏離度管理等五個方面進一步完善存款偏離度管理。雖然存款偏離度監管指標值由3%調整至4%,減輕了中小銀行的攬儲考核壓力,但監管整體舉措旨在約束商業銀行違規吸存、虛假增存、月末年末存款“沖時點”等行為。
此外,銀行資產端收益率下行,緩解凈息差收窄壓力,需引導負債端成本下行,銀行“高息攬儲”動力自然減弱。
結構性存款大跌
結構性存款大跌
跨時點增加流動性投放
三季度商業銀行存款占負債比例均出現了環比下降。其中股份行降幅最大,算數平均降幅達1.41個百分點,存款占負債比例的下降的背后原因與結構性存款壓降息息相關。
一位商業銀行研究人員告訴記者,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的目的主要為了吸收存款,也是為了變相提高利率、高息攬存。“常見的是銀行用這些存款做質押再開出一些銀票,做一些表外業務。”
記者從央行公布的數據對比發現,2019年12月份,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達到9.6萬億元,到今年10月份跌破了8萬億,降至7.94萬億元,減少近1.66萬億元。2020年10月,結構性存款的規模環比9月份減少1.03萬億元。
如此降幅是因為延期的資管新規落地期限在2021年底,監管提出在2020年9月30日之前,各商業銀行必須將結構性存款規模壓降至年初水平,在12月31日之前將規模壓降至上年末的三分之二的窗口指導要求。
在此要求下,銀行不得不加快壓縮結構性存款規模,但是又要保證年度存款指標來彌補結構性存款壓降的缺口,同業存單規模開始上漲。11月同業存單發行利率持續上揚,尤其跨年3個月同業存單幅度明顯,體現出銀行對跨年資金面偏謹慎的預期。
殷燕敏告訴記者:“結構性存款規模壓降對于股份行壓力較大,因此可以看到近期同業存款規模持續增長,利率水平維持高位,也是由于同業存單規模在逐步替代壓降的結構性存款。”
而中小銀行的方式則是與京東金融、百度度小滿、平安陸金所等第三方平臺機構合作,此類平臺代銷存款產品利率高,吸引更多理財意識強的投資者。“這也是中小銀行在攬儲壓力下尋求更多資金渠道的新形勢,但從近期的監管表態來看,這類高息產品可能很快將有相對應的監管條例出臺。”殷燕敏補充道。
資金面上,11月30日,央行發布公告稱,為維護月末流動性平穩,當天開展2000億元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15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均維持不變。中信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明明表示,此次新作MLF為維護月末流動性平穩,并且12月7日將有3000億元MLF到期,同時12月7日也是銀行繳準日,因此此次新作MLF或也有提前緩解12月7日資金面趨緊的考慮,減少MLF到期與銀行繳準日疊加對市場造成的沖擊。
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央行月末投放MLF一方面意在維穩跨月資金面。超儲率過低意味著流動性壓力持續加大,年底財政支出力度可能不足,進而央行增加主動調控;另一方面,11月信用違約事件突發,對資金面構成擾動,也為11月末央行流動性調控增加新的考量,使得央行在跨時點增加流動性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