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的締結和簽署重申了區域集團進一步實現貿易自由化、加強經濟合作的決心,也為更多的中國企業帶來發展機會。
11月15日,15個國家簽署了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
該協定于2012年首次提出,歷時8年,其間涉及46次談判會議、19次部長級會議和3次領導人峰會。協定由亞太地區15個成員國組成:除中國外,還包括東盟10個成員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簽署貿易協定之后,RCEP各國還需要批準以便生效。大華銀行預計,2021年正式生效后,該區域將形成一個“超級經濟圈”。
在貿易保護主義、去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生產和供應鏈造成嚴重破壞和不確定性的背景下,RCEP的締結和簽署重申了區域集團進一步實現貿易自由化、加強經濟合作的決心,也為更多的中國企業帶來發展機會。
“超級經濟圈”助力雙循環
數據顯示,RCEP占全球GDP和世界人口的30%,占2019年全球貿易總額(即貨物進出口總額)的27%。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RCEP成員國的商品貿易規模已經相當可觀。作為一個多國經貿集團,RCEP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占中國貿易總額的32%以上,遠超過東盟的15%。此外,因為許多成員國也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建立聯系,隨著RCEP的締結,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也將進一步鞏固。
大華銀行環球經濟與市場研究部研究主管全德健表示,RCEP的目標是降低關稅、開放服務貿易、促進外國投資流動,并隨著成員國間經貿聯系的擴大和深化,加強對電子商務和知識產權等領域的保護。
他認為,RCEP恰恰符合中國的雙循環戰略,即以國內大市場為核心,通過貿易、投資、資本流動和制造能力,實現國內市場與外部市場的互動。
大華銀行中國交易銀行部主管袁泉認為,RCEP是中國經濟外循環的重點之一,其中有幾大政策值得重點關注。以累計原產地標準(OriginCumulation)為例,如果某產品的原材料累計40%以上是區域內各個國家提供的,就可以將其算作區域內的產品,享受關稅優惠待遇。這意味著,企業可能會盡量選擇在區域內采購原材料。
除此之外,RCEP將使許多中國企業在區域市場投資更加便利,其他成員國也將因中國市場龐大且不斷增長而獲得更多機會,從而獲益。根據協定,中國、日本和韓國將進一步開放市場準入。
RCEP政策中還涵蓋幫助小企業在區域內活動保駕護航的篇章。2020年,袁泉已經直觀感受到很多企業雖然投的資本金比以往少,但整體數據上,做出投資的企業數量和國際投資的項目數量卻在增多。“這表明企業行為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袁泉稱。
由于中國零售市場將在未來幾年內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場,企業在如此龐大的市場中,以最高效的方式獲得準入機會至關重要。全德健進一步表示,中國和地區市場將通過RCEP被視為一個“綜合市場”,加上東盟本身日益富裕,RCEP將有助于吸引亞洲以外的投資者。
“由于RCEP成員國制造業產值占世界的近一半,此協定還將進一步提高RCEP成員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和效率。”全德健稱,隨著RCEP進一步整合亞太經濟和市場,中國有合理的機會于2035年實現中國經濟翻一番。反過來,也會促進RCEP成員國的增長和經濟前景。
企業在大變局中開新局
后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已在回暖,而RCEP的簽署進一步幫助中國企業在大變局中開新局。
乘著RCEP的東風,大華銀行與越南外國投資局續簽合作協議。在過去幾年中,大華銀行利用中國與越南不斷深化的經貿往來,已經成功幫助150家企業在越南開拓業務,未來大華銀行預期將這一數字增加一倍,預計將帶動15億新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到越南。
在RCEP和“雙循環”背景下,中國企業有哪些具體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三一集團副總裁、三一重機國際業務總經理李沁認為,在當下的變局中,企業的首要任務是“修煉內功”,打造生態圈,抓住彎道超車的機會;其次,未來差異化會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然而,一切的根本還應回歸到產品上。他表示,沒做好產品就做營銷是在耍流氓,“用極具競爭力的成本做出高端產品,這樣的競爭力才能夠持續和長久。”
由于眾多國家和地區的疫情控制程度不及中國,一些國際的競爭品牌不可避免地被迫收縮國際市場和母國市場的產能,危機之下的應對能力形成分化。因此李沁也意識到,企業光有規模也是不行的,要的是“大而強”。“同時擁有經營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企業才敢在彎道中踩油門,否則一踩就翻車。”李沁提醒道。
聯想金融中國區總裁郜燕軍表示,雖然企業出海在語言、法律環境,當地的政策和市場競爭格局等方面都會遇到困難,但推進國際化是聯想堅定不移的戰略目標之一。他認為,中國企業在互聯網、大數據、AI、自動駕駛等方面有較大優勢。“依靠龐大的市場以及不斷的實踐,中國企業積累了非常強的基礎和實踐經驗,這些產品能夠快速地在海外,在RCEP區域市場中去競爭”。
在大華銀行中國批發銀行部主管鄭濬看來,“超級經濟圈”帶來貿易新格局毋庸置疑,但企業的挑戰也近在眼前,比如需要直面流動性風險。“現在很多企業不僅在一個城市或地區有布局,可能全中國乃至跨境布局,企業的資金流怎樣進、怎樣出,流動性怎么管理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
同時,匯率風險也是今年大熱的話題,鄭濬表示,隨著“一帶一路”的合作繼續深入,很多在東南亞布局的企業收入了大量東南亞貨幣,也就是銀行俗稱的流動性有限的“小貨幣”。RCEP正式簽署后,銀行收到的企業與東南亞之間的合作意向還在增加。
“收入東南亞貨幣,母幣是人民幣,肯定會產生匯率風險。”鄭濬稱,因此很多企業都尋求東南亞貨幣和人民幣之間匯率的風險把控的方法,也提出了在境外直接收付人民幣的新需求。
“我們在境外主要做兩件事情,第一是做區域資金管理,管住企業的錢袋子;第二是幫助企業在境外建設生態系統。”袁泉稱,對于一些早年出海的大企業,境外生態系統某種程度上已經建立,下一步是做到更完善。“RCEP開拓了企業的藍海,企業出海需要槳,我們就是幫企業劃船的槳。”袁泉如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