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達到3億人 需要怎么應對

發布時間:2020-11-30 14:06:56  |  來源:第一財經  

專家建議,為了緩解養老支出給社保基金帶來的運轉壓力,我們可以探索通過延長退休,或將退休金攤薄發放等方式來進行。

積極面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戰略,我國社會體系如何應對?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目前,我國正在應對老齡化,而這已經對我們國家的財政提出了很大的挑戰。為了緩解養老支出給社保基金帶來的運轉壓力,我們可以探索通過延長退休,或將退休金攤薄發放等方式來進行。”今天(29日)下午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辦的《國際社會保障動態》橙皮書發布會上,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劉小兵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根據民政部公布的最新預測數據,到“十四五”期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達到3億人。“截至2019年,中國老齡人口為1.76億人,占世界同年齡組的23%,遠高于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18%的這一數值。”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黨委書記黃新華表示,“中國已經是一個‘未富先老’的老齡化社會,健康治理、保險政策異常重要。”

一方面,養老照護問題已成為專家的普遍共識,《國際社會保障動態》2018年橙皮書報告聚焦的主題就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期護理保障體系。”

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張仲芳就表示,“當下,隨著公民生育年齡間隔逐漸拉長,勢必會出現上一代需要照顧而下一代仍處于工作中的狀況,因此,高齡老年人的照護問題之后將會非常尖銳。”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張仲芳認為,長期護理保障體系的建設尤其重要,這包括了籌資制度、護理服務供給制度兩個重要板塊。“尤其要理解,高齡老年人的長期護理應注重‘保障’而不是‘保險’,這涵蓋了對籌資保險、護理福利和護理救治等領域的深入理解。”

以長期護理社會保險(下稱“長護險”)制度為例,國際上如德國、日本等國家的長護險制度均發源于長期救護制度,且新加坡于2002年,韓國于2008年分別頒布了長護險的相關法案。“長護險在福利國家中普遍起步較晚。” 張仲芳表示。

我國早在2006年~2016年間就針對15個城市實施了長護險試點,對下一步的工作有怎樣的指導作用?張仲芳認為,“我們發現,一是長護險與醫保之間的界限定位較為模糊,且尚未形成一個獨立險種;二是籌資困難,護理服務費攀升與較為穩定長護險費率有矛盾;三是長護險是由醫保機構經辦、還是由第三方機構經辦仍然面臨選擇。”

另一方面,除應對老齡化之外,青年失業、生育等也是需要關注的社會保障問題,這些在《國際社會保障動態》2019年橙皮書的“健康貧困的治理行動與效果”主題中也都有體現。

“從國際社會的保障層面來看,德國、法國、日本等均以社會醫保為主,并且有保險范圍逐步擴大、設立個人自付封頂線、向大病患者和弱勢群體傾斜的特點。而在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商業醫保則有更加重要的補充、增強作用。”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華表示。

李華建議,“除了現行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我們還要鼓勵‘商業醫療保險’多發揮作用,因為這兩者確實可以降低因病致貧的比例。當然,目前存在的問題則是,隨著去到基層醫療機構進行首診、慢病及住院的人數增多,我們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還不太完善。”

除了上述主要理論研究之外,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理論研究還缺什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林閩鋼表示,“我們對于社會保障體系的定量分析,最需要的仍然是數據庫的建設。而目前僅有少數幾所國內高校擁有一些老年人的相關數據庫,并在進行收錄工作,老齡化的數據采集、研究領域是未來一大方向。

關鍵詞: 老年人口規模 社會體系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