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股東“大手筆”投入,招商期貨成為期貨行業第二家注冊資本超過35億元的期貨公司。中期協公開資料顯示,招商期貨注冊資本已變更為35.98億元。此前,招商證券同意向招商期貨增資近30億元的消息一度在行業內掀起大討論。
事實上,近兩年來,期貨行業悄然掀起了新一輪“增資潮”。據期貨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數十家期貨公司以股東注資、利潤轉增、引入新股東、募資等多種方式增強資本實力,其中券商系期貨公司是此輪“增資潮”中的主力軍。
為什么會掀起新一輪“增資潮”?在多位行業人士看來,一方面,期貨行業多年來的發展成果正被各方認可和肯定,特別是風險管理公司雖然一路走來多坎坷,但前景大好,這是諸多券商系期貨公司增資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隨著期貨市場工具的豐富和規模的擴大,產業企業和機構投資者參與度明顯提升,資產管理業務、境外業務穩步發展,讓期貨公司看到了新商機,壯大資本實力刻不容緩。
今年以來約20家公司已完成或正在增資
10月下旬,招商證券發布公告稱,同意向招商期貨增資29.68億元。幾乎是同一時間,申萬宏源證券表示,同意向子公司申銀萬國期貨增資10億元。增資完成后,申銀萬國期貨注冊資本將超過20億元。
記者梳理今年以來期貨公司注冊資本變動情況發現,約20家期貨公司已完成或正在進行增資,其中有12家期貨公司注冊資本增加1億元以上。2019年,有17家期貨公司完成了增資。
具體來看,各家公司增資方式不一,大多數公司獲得股東注資,額度從千萬元至10億元不等。先鋒期貨、天鴻期貨等公司則是通過引入新股東來壯大自身資本實力。還有期貨公司將自身的盈利轉增注冊資本,比如方正中期期貨以資本公積及未分配利潤轉增注冊資本方式進行增資,注冊資本由之前的4.22億元變更為10.05億元。
中期協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末,全國149家期貨公司注冊資本共計802.6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41%。中信期貨去年完成增資后,以36億元的注冊資本排在行業首位。加上剛剛完成增資的招商期貨,目前行業內有25家公司注冊資本在10億元(含)以上,五礦經易期貨和上海東證期貨分別以27.15億元、23億元的注冊資本排在第三和第四,國信期貨和國泰君安期貨并列第五,注冊資本均為20億元。申銀萬國期貨增資完成后,注冊資本排名將躍居行業第五。
“期貨公司這兩年增資速度加快,主要源于各方資本看好中國期貨及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前景。”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表示,在金融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市場各方對期貨及衍生品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和多元化,加大投入則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這受到了期貨公司股東的關注”。
加大子公司投入意在場外衍生品業務
談及近兩年期貨行業的“增資潮”,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風險管理業務是期貨公司增資的主要原因。
“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期貨公司由原來的單一經紀業務逐漸發展到集期貨經紀、投資咨詢、資產管理、風險管理、國際化等業務于一身,創新業務的順利開展離不開資本的支持。在未來行業競爭中,凈資本實力是影響公司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廣發期貨董事長趙桂萍對期貨日報記者說,雖然近幾年風險管理公司發展比較坎坷,但整體向好,近兩年已逐步開始盈利。風險管理公司大力發展需要資本實力來支撐,因此,風險管理業務是期貨公司主要投入方向之一。
紅塔眾鑫總經理何相生也認為,期貨公司加大風險管理公司投入是出于風險管理業務發展需要:一是風險管理公司經過幾年發展,支持實體經濟的業務發展模式得到認可,發展前景廣闊;二是作為國家精準扶貧的生力軍之一,風險管理公司依托“保險+期貨”做出了一定成效;三是風險管理公司業務發展和模式創新,需要增強自身抗風險能力。
“經過近些年的發展,風險管理公司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利用衍生工具幫助相關市場主體對沖風險也得到了社會認可,但還需要深入到產業鏈,做深做精做細風險管理業務。”在何相生看來,目前產業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面臨三大痛點:一是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二是價格風險;三是流動性風險,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仍然存在。
據記者了解,作為紅塔期貨的風險管理公司,紅塔眾鑫去年備案成立,今年1月便獲得注資,注冊資本由之前的1億元增至6億元。另外,近兩年,海通期貨、南華期貨、瑞達期貨等期貨公司分別以自有資金或股票募集資金對旗下風險管理公司進行增資。招商證券此次向招商期貨注資時也明確,招商期貨要向其全資子公司招證資本增資3億元。
從近兩年行業增資情況不難看出,券商對旗下期貨公司的投入進一步加大,僅在今年增資的期貨公司中,近半數有券商背景。此外,增資期貨公司的股東背景還包括金融控股集團、國資企業等。
在趙桂萍看來,券商加大對衍生品市場的投入,歸根結底還是看中場外業務。“券商對旗下期貨公司增資主要目的是希望擴大風險管理公司業務規模,使自身的場外業務與旗下期貨公司的風險管理業務協同發展,尋求突破。同時,風險管理業務也能驅動期貨公司轉型發展,搭建期現市場通道。”
方正中期期貨總裁許丹良表示,之前監管主要圍繞場內業務,隨著場外業務監管的加強,風險管理公司資本實力不足會制約其場外業務發展,“許多券商關注到這一點后選擇向旗下期貨公司增資”。
“自從風險管理公司誕生以來,大宗商品業務受到了券商的關注。目前國際市場場內業務規模與場外業務規模相差數十倍,我國場外業務剛剛起步,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許丹良說,“期貨公司資本金占用主要體現在風險管理公司這一塊,從風險管理公司各項業務看,雖然場外業務也需要占用資金,但相比之下,現貨貿易業務對資本金占用較大。”
何相生表示,相對于現貨業務板塊,場外衍生品業務不需要風險管理公司投入很多資金,券商系期貨公司加大對風險管理公司場外業務的支持力度,主要是希望通過規模擴張搶占市場份額,培育盈利增長點,“反而另一項業務——做市業務——因需要向市場提供大量流動性,占用資金較多”。
“券商系期貨公司增資,與我國金融行業融合發展息息相關。擁有多元的經營模式,增強綜合服務能力,是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的表現。”王紅英認為,券商和金控集團對旗下期貨公司注資,會使其業務鏈條進一步延伸,給客戶帶來更加完善、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體現綜合金融服務的價值。
夯實資本實力 助力行業行穩致遠
除支持風險管理業務發展外,期貨公司增加注冊資本、增厚資本實力,也能在機構客戶服務商競選、國際業務、資管業務等方面獲益。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期貨市場投資者機構化趨勢進一步顯現,首批商業銀行已參與國債期貨交易,保險資金參與國債期貨交易的相關細則也已公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的投資范圍也擴大至商品期貨、期權領域。
在實際經營中,期貨公司分類評價、凈資本、注冊資本等指標是機構客戶尤其是大型機構客戶選擇經紀商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各類機構投資者參與期貨市場時,會主要考量期貨公司分類評價情況。可以說,分類評價是外資機構客戶選擇服務商時最主要的參考指標,其次是IT技術及其他服務基建,此外,注冊資本也在考量范圍內。”許丹良表示,“公司注冊資本過小,可能不足以取信于機構客戶。”
從防范金融風險的角度看,期貨公司自身有補足資本金的需求。王紅英表示,隨著政府在防范金融風險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凈資本的管理趨于嚴格,監管部門鼓勵期貨公司進一步增資以防范金融風險,保證市場平穩運行。
在趙桂萍看來,隨著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和產業企業參與到期貨市場中來,部分期貨公司因客戶權益攀升,凈資本指標勢必達到監管臨界點,需要進一步補充資本。另外,在資產管理業務培育和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也需要資本注入。此外,期貨公司在拓展境外業務的過程中,也需要一定的資本注入。
長遠來看,期貨公司新一輪增資不但可以實現多方共贏,而且增強了整個行業的綜合實力。
趙桂萍表示,由期貨公司增資帶來的行業整體資本實力提升,會使期貨公司在大金融領域服務方面更具競爭力。“充足的資本是期貨公司及其境內外子公司發展的基石,同時期貨公司也面臨著為股東提高資產收益的業績壓力,因此增資需要以切實可行的業務發展需求為基礎。”她同時認為,期貨公司還應具備健全、嚴謹的合規風控體系,只有這樣,期貨行業才能健康有序地發展。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期貨公司增資使得整個行業發展具有更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在風險防范方面,越來越多的公司的增資能夠夯實行業整體抗風險能力。而更加充實的資本實力,將令行業在人才、技術、設備等方面快速更新升級,從而更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王紅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