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儲蓄率創歷史新高 預計疫情后將回歸之前低水平

發布時間:2020-11-06 11:06:01  |  來源:經濟觀察報  

在周小川觀察到"(中國)年輕一代的儲蓄率在明顯下降"時,美國的儲蓄率卻正在發生逆轉。

一直以來,美國人愛消費,中國人愛花錢是長期存在的刻板印象,不過,近期這種印象正在發生改變。根據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ElenZentner的最新研究,美國消費者從4月到7月的儲蓄總額達到了驚人地12.5萬億美元。美國經濟分析局此前也曾公布報告稱2020年4月份美國的個人儲蓄率上升至33%,創下了該局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追蹤這一數據以來的歷史最高水平,相比之下3月份僅為12.7%。而美國儲蓄率上一次創下歷史紀錄是在1975年5月,當時的儲蓄率為17.3%。儲蓄格局的變化,背后是經濟勢能的變化。

——編者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儲蓄率便持續走低。以個人儲蓄率為例,美國私人儲蓄率2000年時從1992年末的10.6%下降到4.2%,2005年7月達到2.2%的歷史最低點。截至2019年底,美國私人儲蓄率在7%左右,遠低于G7國家的平均水平。

儲蓄率過低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是因為它與經濟的一系列失衡問題密切相關。

一是會帶來過度負債。儲蓄率過低意味消費持續超過收入增長的步伐,帶動杠桿率持續上升,甚至引發經濟危機。2007年末,美國居民部門杠桿率一度高達98.6%,較2000年提高20個百分點。隨著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高杠桿讓居民資產負債表迅速萎縮,成為次貸危機迅速蔓延的重要推手。

二是國際收支失衡。低儲蓄與高消費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在全球化背景下,過度消費會導致經常賬戶失衡,本幣貶值。截至2005年底,美國經常賬戶逆差占GDP的比重一度達到6%。盡管此后有所收窄,但目前仍維持在-2%左右。

三是資本積累不足,經濟增長放緩。盡管在減稅等刺激政策下近年來美國經濟呈現景氣走勢,但持續過低的儲蓄率導致的美國投資不足,政府赤字不斷上升。截至2019年末,美國聯邦債務的法定限額已經達到22.68萬億,較2000年增加17.09萬億。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1.22%的盈余轉為4.64的赤字。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的私人儲蓄率出現了迅速上升。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數據,2020年4月份美國私人儲蓄率達到33%,為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盡管二季度有所回落,但目前仍維持在14%左右水平,超過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以來的最高值。

更多是預防性儲蓄

為什么美國私人儲蓄率會在短期迅速升高?

首先,儲蓄率激增源于疫情對美國消費需求的抑制。從美國家庭的支出結構看,食品、交通和住房在美國居民支出中占有較大比例。但在疫情期間,巨大的不確定性和對病毒的恐懼抑制了相關消費,需求大幅減少。數據顯示,4月份美國個人消費支出環比下降13.6%,二季度環比下降33.2%,創1959年有可比數據以來最大降幅。盡管重啟經濟后消費有所恢復,但8月美國個人消費也僅為12.8萬億美元,不及2019年末的水平。換言之,美國儲蓄率的短期激增,實際是疫情抑制消費需求引發的“被動儲蓄”,居民長期“高消費”的習慣并未發生根本改變。

其次,經濟衰退下,居民預防性儲蓄意愿上升。經濟衰退過程中,美國私人儲蓄率一般會有所上升。新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破裂引發經濟衰退后,美國私人儲蓄率從2000年末的4.2%上升至2001年的6%。次貸危機后,美國私人儲蓄率從2007年末的4%左右上升至2012年的12%。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以來美國經濟陷入深度衰退。二季度美國GDP增速為-9.14%,失業率一度超過14%,9月仍處于8%左右的高位,是二戰以來的最差情況。

目前,美國國內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10月以來,美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始終保持在4萬人以上。在悲觀預期和避險情緒帶動下,美國居民或提高儲蓄水平以應對收入的減少和醫療健康支出的增加。

私人儲蓄率走高可能還與近期股市景氣有關。為應對經濟衰退,美國3月以來陸續實行了規模空前的量化寬松政策和財政刺激計劃。目前來看,增加的流動性并未帶動實體經濟投資的同步增長,反而大量流入股票市場推動股指一路走高。5月以來,道瓊斯工業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和標普 500指數分別上漲16.5%、29.43%和18.6%。股票市場的持續增長讓居民愿意將更多收入投入資本市場,帶動儲蓄率水平進一步提高。

不會發生趨勢性逆轉

從中長期來看,疫情后美國儲蓄率或將回歸之前的低水平,不會發生趨勢性逆轉。

一是寬松的貨幣環境不利于儲蓄率進一步升高。利率是儲蓄的“潛在收益”,持續率低利率會持續壓降居民的儲蓄與意愿。特別是近年來,歐元區、日本長期維持負利率的政策,多數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也面臨著利率下行的趨勢。

盡管此前已經步入貨幣政策正常化的軌道,但新冠疫情爆發迫使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重新降低至零利率區間,規模空前的量化寬松政策,讓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遙遙無期。預計,美國零利率政策至少將維持到2023年。在此背景下,貨幣貶值讓儲蓄只能獲得負的實際收益,抑制美國儲蓄率進一步走高。

二是創新能力下降,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創新推動的經濟增長決定了儲蓄和投資的收益,是決定儲蓄率中長期走勢的最重要因素。憑借開放的環境和在基礎科學領域的雄厚實力,二戰后美國的創新能力一直領先全球。

但全球經濟危機以來,美國的創新活力明顯放緩。2009年至2018年間,美國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僅增長僅為0.76%,遠低于之前十年1.61%的平均水平。從目前看,美國在前沿科技領域仍未出現重大突破,經濟潛在增速或將維持在目前水平,讓儲蓄率很難發生趨勢性上升。

三是人口老齡化將對儲蓄率構成持續下行壓力。老年人健康養老支出費用高,儲蓄意愿低。目前,美國總和生育率已經降低至1.87左右。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經上升到16%,預計到2050年時,這一數字將達到27%。隨著美國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加劇,私人儲蓄率或將進一步承壓。

關鍵詞: 美國儲蓄率 儲蓄格局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