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隨著美國大選正式開始投票,全球金融市場風險偏好出現明顯的回升,歐美股市大幅反彈,其中美股出現了10月15日以來久違的強勢反彈。美債收益率方面,由于三季度美國經濟數據持續改善,疊加美聯儲并沒有擴大寬松規模,再加上近期美國大選帶來的不確定性(資金流向非美債券避險,如日債和德債),美債收益率有一定的回升。數據顯示,截至11月2日,2年期和10年期美債收益率分別為0.16%和0.87%,高于7—9月的水平。
展望后市,我們認為美債收益率尤其是短端美債收益率繼續大幅攀升的可能性較小,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9月和10月歐美疫情加重對經濟帶來滯后性沖擊。回顧3月歐美疫情集中暴發,并由此帶來的封鎖措施對經濟的沖擊主要體現在二季度,而當前歐美疫情加重對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的歐美經濟會有滯后性沖擊。
歐美疫情形勢持續惡化,已經成為影響全球金融市場走勢的關鍵因素。進入11月,全球金融市場將面臨更多考驗。擔憂歐美多國可能出臺更嚴格的經濟封鎖措施,投資者積極情緒遭到打擊,海外股市近日的振蕩幅度加劇。
從三季度美國GDP來看,消費、庫存、固定資產投資環比上升,凈出口、政府支出環比下滑。得益于美國經濟活動的恢復,服務消費反彈,消費實現環比拉動24.9%,成為主要拉動力量。消費反彈帶動企業生產意愿增強,庫存實現環比拉動6.6%。與此同時,美國企業投資意愿也在增強,疊加地產市場的強勁表現,投資實現環比拉動4.6%。隨著疫情加重,雖然美國不會再次全面封鎖,但是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封鎖會對美國進出口有較大沖擊,并最終波及消費。盡管10月IMS制造業PMI顯示新訂單和新出口訂單繼續回升,但是歐洲封鎖措施會對美國新訂單產生干擾。如果美國疫情防控不力,冬季死亡率攀升,不排除美國再次加大封鎖力度的可能。
二是美國大選即將塵埃落定,短期市場風險偏好回升,但中長期大選結果可能會影響未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于美國大選,無論是特朗普獲得連任還是拜登獲勝,短期市場偏好回升是肯定的,從而提振股市,利空債市。
中期來看,大選結果可能帶來不一樣的影響:如果是特朗普連任,且共和黨拿下參議院和眾議院多數席位,這種概率較小,但意味著特朗普縮小版的第二次刺激計劃會通過,美聯儲為配合財政部發債繼續購買資產,長短端利率會觸頂;如果拜登獲勝,且民主黨拿下參議院和眾議院多數席位,那么意味著美國財政刺激計劃規模會擴大,有利于美國經濟復蘇和通脹回升,但是由于拜登主張加大對富人和企業的所得稅以縮小貧富差距,將美國企業稅率從21%提高到28%,對企業賬面收入、海外收入設立15%、21%的最低稅率,使企業無法輕易逃稅,將最高個人收入稅率提高到39.6%,這可能意味著美國財政杠桿率會在2021年逐漸回落,貨幣寬松也會提前收緊,美債收益率會先降后升;如果美國國會分裂,那么兩黨主張的財政刺激計劃都會繼續陷入僵局,利空美國經濟,美元匯率會在避險情緒下走強,美債收益率會在低位徘徊。
當然,此次大選還存在尾部風險,預計此次結果確定可能比歷史上更慢,主要原因是疫情造成大規模郵寄投票滯后。11月3日投票后可能短時間無法出結果,甚至可能需要最高法院最后判決。一旦大選特朗普敗北,那么特朗普會要求重新計票,且大概率會上訴至最高法院,這會加劇中期美股風險,美債收益率波動也會加大。參考2000年的例子,從當年11月7日投票到最高法院12月12日判決不允許重新計票從而確認布什獲勝,時間間隔達35天,標普500指數在這一期間跌幅5%左右。
三是美聯儲短期按兵不動,但也不會輕易收緊。9月的議息會議上,美聯儲官員強調了鮑威爾的聲明,稱他們并沒有考慮加息。目前,美聯儲每月購買800億美元美國國債和400億美元抵押支持證券,這比2008年次貸危機后美聯儲QE3的850億美元要多。但美聯儲目前與QE3的最大區別在于購買證券的期限,當前美聯儲正在大量購買比例相當的短期、中期和長期債券,而QE3則側重于長期證券。自3月以來,美聯儲購買債券的加權平均期限僅為6年,而QE3為12年。目前的收益率已經很低了,且并未干擾復蘇。達拉斯聯儲主席Robert Kaplan在10月2日表示,相比于經濟復蘇,他更擔心過量的資產購買會干擾市場。目前,美聯儲多數官員達成一致的是,當前經濟更需要的是增加聯邦支出,以改善公共衛生措施,并彌補經濟封鎖造成的收入損失。因此,財政政策比改善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更為急迫。(程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