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11月1日,金控管理辦法就要實施,央行將按照宏觀審慎的理念,對金控公司進行市場準入管理。
金控公司面臨更復雜的風險,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政治正確”和“市場正確”之下,金控公司面臨著更嚴格的并表監管和資本金約束。
中國的金控公司大致分為三類,央企/國企背景、民企背景和互聯網背景,具體如何因材施“管”,監管意愿變成監管能力,還需觀察和摸索。但先把頂層制度設計出來,市場就會感受到那條邊界的存在。中國金控監管的復雜之處,在于如何監管互聯網金控公司,或者直白說,如何監管螞蟻和微信支付。
監管不是壞事。經歷了P2P自爆和“明天系”等的市場,對此應有共識。
主導金控監管立法和執法的是央行。很明顯,央行正在變得更大和更強。
就在過去兩周,《商業銀行法》和《人民銀行法》先后修訂并向公眾征求意見,央行的“金融立法”權限被前所未有地聚焦,這也意味著“超級央行”浮出水面。
央行從貨幣政策的單一角色“掙脫”出來,擔負起金融監管的核心角色,系統重要性商業銀行要接受央行的并表監管。聯系到數字人民幣數月來的銜枚疾走,穿透皮相,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里,央行將成為調控、管理、變革和創新的中樞職能部門。
這不難理解,也并非一時興致。百年大變局疊加百年大疫情,世界正在駛向不可預知的未來。對內,我們要防范“灰犀牛”;對外,我們要防范“黑天鵝”。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風險,不得不防,不得不嚴防死守。
發展是硬道理,但穩定壓倒一切。
也就是在近日,馬云在外灘金融峰會的“暢所欲言”,說銀行是當鋪思想,說巴塞爾協議是“老人俱樂部”,懟銀行懟監管,在金融行業引發巨大爭議。
螞蟻上市在即,從支付寶到余額寶,從花唄到借唄,從相互寶到獨家銷售創新未來基金,一直是金融創新的旗手和旗艦。螞蟻成為大象是中國經濟的一件幸事。螞蟻在其成長過程中,一直面臨著創新和監管的博弈,既受到監管的壓力,也得益于監管的“放縱”,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認為馬云“得便宜還賣乖”。
今年以來,無論是金控的破壁,還是對聯合貸款、小貸牌照、互助保險、風控外包的監管強關注,確實讓螞蟻們感受到了壓力。但這并不是監管的全部,比如以支付+小貸牌照構成閉環、成為各家互聯網大廠現金奶牛的信用消費業務,也讓銀行憤憤不已,因為這在事實上就是信用卡業務,但卻不用接受監管,實現了監管套利。
光說挨打,不說吃肉,說不過去。
在可預期的未來,強監管仍是大趨勢,金融必須持牌。擺在金融監管者面前的是三個平衡:如何在增長和穩定之間平衡;如何在創新和監管之間平衡;如何在不同市場主體和所有制之間平衡。在平衡的過程中,允許馬云抱怨,允許企業博弈,允許監管試錯,這是市場應有之義。(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