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買不買,雙11已經來了,商家大量做宣傳促銷,吸引消費者購買。節前如實宣傳,節中讓消費者得到實實在在的優惠,節后高效便捷的售后服務,都將是各大平臺需要打好的備戰。
為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發布“雙11”電商大促消費十大預警,提醒消費者謹防促銷中的各類陷阱,避免“入坑”。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直播帶貨成為各路玩家爭搶的“高地”,頻繁翻車、假貨不斷、刷量造假、質量存疑、售后無門……似乎也將直播帶貨帶入一個微妙的時刻。
今年的直播帶貨“火”出了新高度,雙11期間,更是商家“標配”,目前,商家、平臺和直播帶貨達人們都已經進入“雙11”沖刺階段。然而,近乎瘋狂的“角逐”背后,亂象更是不可避免。
異軍突起的直播帶貨,的確為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按下“快進鍵”,但也因直播平臺在內容審核機制、監督管理上不夠完善,讓不少商家以及帶貨主播“鉆空子”,部分地方出現商品與實際宣傳不符(虛假宣傳)、商品性能被夸大、全網最低價不實、商品質量難保障、假冒偽劣商品層出不窮、售后服務不到位以及消費維權難等消費者最為集中“吐槽”的問題。
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提醒消費者,要提高對商品的判斷能力,對于低價、小眾的商品應當理性購買;其次,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要有取證維權意識,及時保留網紅推薦圖片、視頻等作為證據;遇到消費維權“瓶頸”時,可以選擇向消協等部門投訴,甚至提起法律訴訟。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股權高級合伙人黃偉律師也提醒,想往頂級主播發展的看官,在成為頂級主播路上“月黑風高,小鬼難纏”,一定要做好以下三點:對于直播中的臺本要熟悉,特別是廣告法的極限詞語在心里要有個譜兒;給出承諾一定要小心,時刻注意給自己留個可以收回的底,畢竟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一定要仔細審查與品牌方的協議,哪些話是他們要求說的,哪些是根據他們提供的素材來的,依據在哪里,不能只聽品牌方口頭告知,特別注意要有白紙黑字和郵箱等證據留痕。 (黃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