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相關部門的重要任務是要盯牢直達資金支出使用,加強直達資金監控,推動直達資金有力有效、安全到位,發揮更大作用。
中央財政資金直達縣市,是作為疫情防控特殊時期的一項超常規做法,現在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如何讓這一超常規做法常態化,是最近監管層正在考慮的事情。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下一步,要總結這一做法,研究建立常態化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這就是說,財政資金直達不再是一個“臨時措施”,而將成為財政制度的重要改革。
上述國務院常務會議為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常態化確定了三個方向:擴大直達資金范圍、完善直達資金管理、完善監管。而要實現這些要求重要的基礎應該是用好資金和加強監管。
中央財政資金直達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數據表明,截至9月底,今年新增的2萬億元財政資金中,應下達地方的有1.7萬億元,現在已經有1.57萬億元下達到市縣使用單位。這有效地補充了地方財力、保證了減稅降費措施到位;有力地支撐了保居民就業、保市場主體、保基本民生,也支持了重大項目建設和脫貧攻堅,更保障了基層正常運轉。
下一步,首先要看到的是擴大財政直達資金的范圍。今后,對可直接分配的中央和地方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具備條件的專項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等一般性轉移支付,可納入直達機制,從而基本實現中央財政民生補助資金全覆蓋,確保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等及時足額兌現,更好支持保基層運轉。
可以看出,擴大財政直達資金范圍會使得將來的總體數額更大。根據2020年中央財政預算,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總規模為83915億元。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約7萬億元。財政資金直達常態化及數額的持續加大,就必須加強相關制度建設,尤其重要的是要用好錢、管好錢。
其次,用好錢,就是必須把資金用在“刀刃上”。
此前的財政直達資金保證了減稅降費到位,有力支撐了保居民就業、保市場主體、保基本民生,支持了重大項目建設和脫貧攻堅。下一步的總體要求是,強化地方責任,增強資金分配使用的科學性、規范性、有效性。也就是說,要重點支持常態化的疫情防控需要;重點支持幫扶企業、保市場主體;重點支持幫扶群眾保居民就業、落實就業優先政策;重點下沉財力保基層運轉,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
再次,確保用好資金的重要基礎是加強監管,嚴防“渾水摸魚”。
實施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省區市只是“過路財神”、讓財政資金直達市縣基層,其實是個很大的利益調整。雖然國務院此前要求相關部門動態跟蹤直達資金分配、撥付、使用情況,建立起直達資金專項國庫對賬機制,做到賬目清晰、流向明確、賬實相符,但是,在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受疫情影響增長率不高,甚至有些地方財政收入呈現負增長的情況下,難免會產生“渾水摸魚”“雁過拔毛”的情況。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財政直達資金的監管。下一步,相關部門的重要任務是要盯牢直達資金支出使用,加強直達資金監控,推動直達資金有力有效、安全到位,發揮更大作用。
事實上,為搭建全覆蓋、全鏈條、全過程的監控系統,財政部已經開發建設了聯通中央、省、市、縣各級財政的直達資金監控系統,確保預算下達和資金撥付、資金監管同步“一竿子插到底”,從而實現對直達資金進行常態化監督。
這其中就包括,積極推進部門間數據開放共享,強化對直達資金的全過程監控。目的就是形成監管合力,“瞪大眼睛”盯緊盯牢直達資金的分配、撥付和使用情況,及時發現問題。
總之,建立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并使之常態化是財政管理的一個重大制度改革和創新,許多方面需要相關部門總結經驗,健全工作機制、完善制度體系、創新監控手段等方式確保直達機制讓其發揮更大作用。而這一點,制度建設和監督監管尤為重要。但最終目的,是為了用好資金,讓中央資金發揮更大的作用。(社論)
關鍵詞: 財政資金直達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