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0金融街論壇年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要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提高制造業直接融資比重。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制造企業在創業板、科創板等上市的融資,推動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與科創板對接。
長期以來,由于中國股市上市具有一定門檻,以及銀行信貸審批難度較大等因素,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存在著一些挑戰。在中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的背景下,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改善融資環境,推動科技創新是一項重要工作。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科創板、注冊制相繼推出。
如何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科技創新融資服務體系?我們或許可以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中獲得一些參考。以日本為例,1980年代前,日本形成了以追趕式增長為主的經濟體制。但是,當進入以全球化與信息產業革命為標志的1990年代后,日本并沒有將經濟體制轉為支持創新型經濟增長的體制,因此,錯失信息產業革命機遇,經濟陷入長期停滯狀態。
不過,日本在基礎材料、核心元器件等上游領域依然保持著強大的技術競爭力。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擁有幾家大型的企業集團,其核心是主銀行,這樣的集團里面包含了金融機構、實體經濟、貿易服務等業務,主銀行給予旗下內部兄弟公司融資服務支撐技術創新投資的時候,具有信息優勢并能降低融資成本。此外,企業集團內部的一系列上市公司相互交叉持股,不太在意股價短期漲跌,使得日本企業可以為長期目標進行持續投資而減少了資本與資本市場的壓力。此外,日本大量隱形冠軍企業都是長期專一發展而來的家族企業,幾乎不用融資。
德國也是擁有隱形冠軍最多的國家,其生產、機械等設備占領世界高端市場。但是,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大部分并未上市,而是依靠自有資金運轉,因為其利潤足夠支撐。比如被稱為“隱形冠軍之父”的德國赫爾曼·西蒙教授在調研德國隱形冠軍時發現,79%的企業主要靠自有資金。
在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領域,往往并非資本密集型產業,而且市場需求比較穩定因而不用擴大產能投資。這些企業以長期專注業務和技術積累為主,投資則可能更多在人力培訓學習方面,因此,融資需求并不高。在工藝性創新方面,企業不僅需要資本,更多的是依靠時間和專注積累技術。
所以,至少在中國還需進一步加強的“四基”領域,想要突破可能需要5年,甚至10年才會積累出一些成果并擁有商業應用機會,而在此期間或許會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資本消耗。因此,中國在這些領域需要戰略性資本支持,德國隱形冠軍的優勢是幾十年投資積累出來的,日本則靠集團長期輸血,中國想要追趕就必須以馬拉松的心態長期支持,這種支持不僅限于風險投資或股市投資者。
美國科技創新主要靠風險投資與納斯達克組成的資本體系。開創性的風險投資公司是從仙童半導體開始的,由8名從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離職的科學家創立。風險投資與美國二戰后電子產業幾乎同步發展,并孕育出了信息產業革命。納斯達克則為風險投資資本提供了退出的路徑。
中國的創新浪潮正在新一代企業家的努力下爆發,各種創新基金、風險投資資本以及注冊制上市等,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了具有活力的融資服務體系。但是,我們也要警惕一些渾水摸魚的投機者,利用行業扶持資金和注冊制進行概念套利。上市可以為企業提供直接融資的服務,獎賞勇于冒險的創新者更多財富,但也會伴隨著一些短期逐利的行為。
事實上,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一種具有長遠目標的專注創新的品質。我們應該明確,上市不是為了讓企業套現實現財務自由,上市是為了企業長遠且專注地發展。因此,中國有必要堅持培養工匠精神與創建百年老店的信念,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關鍵詞: 制造企業上市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