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產業遭遇“卡脖子”之困,不少關鍵零部件依賴外部的中國汽車產業如何避免陷入同樣的境地?
汽車行業專家表示,汽車供應鏈正進入深度調整期,傳統供應商盈利壓力與日俱增,車輛價值增量不斷向“新四化”轉移,產業上下應利用供應鏈重塑的機遇,完成“強鏈”“補鏈”,打破困擾行業多年的短板。
汽車供應鏈進入深度調整重構期
“新冠肺炎疫情剛開始時,國內汽車產業最嚴峻挑戰是供應鏈會不會中斷,現在的挑戰不是能否‘供得上’,而是關鍵技術、關鍵產品能不能保證不中斷、不延緩創新步伐。”汽車評價研究院院長、北京隱形獨角獸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長李慶文說。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告訴記者,供應鏈問題已經成為事關汽車產業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命題,汽車產業正處在“新四化”轉型階段,需關注供應鏈發展態勢與趨勢。
根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前不久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白皮書2020》顯示,新形勢下,汽車供應鏈正出現一些變化趨勢。
首先,整車利潤下滑壓力已傳導到供應鏈。全球車市進入緩慢增長新常態,整車廠盈利能力持續下滑,且大多都出現利潤下降甚至虧損。整車利潤下跌波及上游一二級供應商,傳統供應商每年利潤增長的核心要素——規模效應愈發弱化,難以通過規模提升換來成本下降。同時,整車廠降價與原材料漲價壓力存在,導致利潤不可避免地進入下行通道。過去5年里,汽車供應商整體息稅前利潤穩定在7.1%-7.3%區間,但2019年下跌到6.3%,降幅超過10%。
今年的情況更甚,可以說,供應鏈第二、第三梯隊玩家的生存壓力倍增。此外,合資主機廠新能源產品進入發力期,國際巨頭強勢入華,本土供應商面臨嚴峻挑戰。
其次,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三條鏈日益成汽車供應鏈主流。
當自動駕駛水平還處在L3級及以下時,供應鏈主要價值增長來自于電動化部件,對整車的貢獻價值將超過50%(還未包括動力電池)。隨著L4級與無人駕駛的出現,智能化零部件增多,更高性能的計算平臺與激光雷達的搭載,車輛價值增量將向智能化、網聯化轉移,相關零部件在未來將具有更大增值空間。
“在產業變革、對外開放等一系列綜合因素影響下,汽車產業進入了大調整、大整合、兼并重組的階段,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供應鏈也進入了深度調整期。”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政策研究領域的資深首席專家吳松泉說,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的融合重構已經開始。
“業界正在感受汽車供應鏈的重塑。”理想汽車聯合創始人、總裁沈亞楠說,在車企之間、車企與供應商之間都正在形成以智能汽車、電動汽車為核心的新合作形式。從主機廠到供應商,到相關基礎設施提供商、服務商,汽車全產業鏈都面臨新的挑戰和轉變。
汽車供應鏈“強鏈”“補鏈”勢在必行
去年以來,政府高層會議多次提到產業鏈、供應鏈問題。眼下,芯片產業補短板迫在眉睫,汽車供應鏈亦應未雨綢繆,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
據了解,在電子電氣架構與軟件算法、中央計算芯片、功率半導體等核心“卡脖子”價值環節,國內主機廠與供應商由于積累薄弱,目前處在跟隨理解階段。
據吳松泉介紹,我國具有全球一流的汽車供應鏈體系,這個“一流”主要指龐大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和供應能力。但有諸多短板,一些關鍵技術、零部件、材料、基礎元器件、裝備等不得不依賴進口和外資。
長安汽車產品CEO任勇說,決定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零部件資源主要分布在國外;整車層面的電自動技術、熱泵技術,主要由國外企業掌握;車規級的IGBT也大多數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國內掌握這一技術的企業屈指可數。
比如,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自動駕駛環境感知系統的關鍵零部件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盡管國內初創公司已快速發展,但是關鍵芯片的制造工藝仍由國外巨頭掌握。因此,構建安全可靠的供應鏈是應對全球化事件及國際關系變化的有效手段。
江淮汽車技術中心副主任、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院院長李衛兵說,在軟件定義汽車的大趨勢下,汽車芯片不僅要滿足計算、功耗、可靠性、穩定性的要求,還要滿足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的要求。
目前,主流汽車芯片的頭部企業基本上是歐、美、日、韓企業。我國國產汽車芯片有一些突破,但是真正量產應用非常少。
地平線副總裁兼首席戰略官鄭治泰坦言,人工智能芯片是汽車的數字發動機,是重塑中國汽車產業供應鏈的關鍵部件,人工智能芯片的機會窗口很短,就兩三年時間。若這幾年時間沒能夠真正應用上車,沒能夠把行業做起來,我們可能又失去了一輪重新洗牌的機會。
“需要指出,我國汽車供應鏈依賴進口和外資企業的原因,不僅僅是我國企業不掌握核心技術或技術落后,有時國內企業有所突破,做出來了,但主機廠和總成企業不敢用。外資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很多細分領域的絕對領先優勢,這一優勢就是供應鏈整體優勢。”吳松泉說。
補短板需戰略規劃和技術攻關
如何補短板?業內專家表示,憑借著先發優勢,我國新能源汽車在部分核心產品上有了一定的技術積累,并獲得了市場規模優勢,但是機會窗口卻并不持久。應從戰略規劃、技術攻關、產業合作等角度出發,進行汽車產業“強鏈”“補鏈”。
張永偉建議,首先應針對汽車趨勢變革對供應鏈、零部件提出的要求專門制定汽車零部件的發展戰略,將新供應鏈發展戰略作為產業發展的重心。
同時,要建立供應鏈合作平臺。新進入者最大的顧慮就是得不到整車廠認可,而整車廠面對變革的巨大壓力是不能迅速的構造能夠支撐它未來發展的安全、穩定的供應鏈,所以供應鏈的合作對接雙方都有強烈的意愿。
吳松泉說,關鍵的“卡脖子”問題靠單一企業很難攻關,需要明確方向和目標,采取綜合措施,支持企業合作協同,一起加強攻關和研發。同時,引導國內外企業加大研發和投資,還要走出去開展國外并購和海外研發。
任勇建議,在“保供應”方面,首先要確保已經進入國內的國際優秀零部件供應商長期穩定的供應;同時,吸引更多優秀外資企業在華投資建廠,尤其是關鍵零部件、核心零部件企業,以此提高中國汽車產業抵抗風險的能力。
“補短板”方面,我國宜抓住汽車產業鏈結構性重構機遇,通過構建關鍵核心技術、舉國攻關體制,實現技術和工業突破,將產業鏈中舉輕若重的零部件國產化。(王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