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9日公布,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中國的經濟增長,由“負”轉“正”。
如何評價前三季度GDP增速由負轉正?下一步,我國怎樣實現經濟穩固回升?《新聞1+1》白巖松連線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宏觀經濟學家劉元春,看專家解讀中國經濟發展。
經濟增速由“負”轉“正”彰顯中國制度優勢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劉元春:這不僅標志著中國經濟走出了疫情低迷的困局,還標志著復工復產的勝利,標志著整個經濟復蘇步入到一個穩定的軌道。更重要的是,經濟增長全面“轉正”,證明了“疫情阻擊戰”和“經濟保衛戰”戰略和政策的正確性,顯示了中國顯著的制度優勢,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中國經濟的彈性、韌性。更深層次上,目前的“轉正”為下一步戰略轉型和目前所面臨的大國博弈,從不平衡到平衡,不對稱到對稱的轉變,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年底中國GDP總量預估達105萬億左右 會進一步改變中美博弈不對稱的性質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劉元春:今年中國GDP實際增長在2%左右,GDP總量將會從去年的99萬億增長到105萬億左右,按目前的匯率水平進行折算,基本會超過15萬億美元。目前估計美國今年GDP增速是-5.2%左右,GDP總量低于21萬億,中國GDP占美國GDP會從去年的68%提升到今年的75%,這個提升使中美之間大國博弈不對稱的性質,將進一步向對稱方向進行改變,博弈的一些模式和一些結果都會發生深層次變化,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點。另外,目前提出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思路,要從過去的一些戰略思路向新的戰略思路進行轉變,需要有一些恰當的切入點。而這個切入點,目前在全世界進行大停擺,大封鎖,大停滯的狀況里,我們實現正增長,我們的內循環、供應鏈、產業鏈實現高速順暢的運轉,這非常有利于戰略轉型,這兩種都很重要。
這兩個指標為擴大再生產進入新階段奠定基礎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劉元春:有兩個指標我非常看重:一是出口增速,能夠連續6個多月維持為正,前三季度的出口增長能達到1.8%的水平,超乎以往預期。同時,在目前新冠疫情和國內國際環境復雜的情況下,能夠出現逆勢上揚,對于目前經濟的穩定,對于穩定我們在世界國際大循環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二是在房地產投資、國有企業投資拉動下的投資轉正,對于中國經濟來講,投資依然是一個很基礎性的變量。這個變量轉正之后,意味著未來的擴大再生產,步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目前“轉正”的這兩大基礎,對后續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中國經濟增長“轉正”但風險仍在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劉元春:目前4.9%的增速,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數據,特別是在全球經濟陷入泥潭之中的狀況下,取得4.9%的成績非常不易。但一定要看到,未來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更為嚴峻。
第一,目前的負數,基礎并不穩固,很多參數依然在負增長。
第二,現在轉正的參數,未來還面臨著一系列的逆轉的態勢。舉例來講,一是大型企業的復蘇狀況很好,但是中小企業的復蘇狀況卻很糟糕。二是一些疫情物資、宅經濟的物資生產很好,出口很好,但一些傳統的大宗商品出口還是負增長。更為重要的是,國有企業的投資增速已經快速轉正,但民間投資增速卻遲遲在負增長徘徊。一些微觀的活力還沒有完全激發,同時一些市場主體,政府主體的積極性還沒有完全達到常態。在疫情沖擊下,特別是在全球疫情變化的情況下,目前幾個季度出口正增長的態勢,也將受到很大的擠壓,未來必須高度重視短期問題的變化。
中國經濟增長“轉正”之后挑戰仍在
就業,始終是最大的民生。面對前所未有的變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盡管沒有設定GDP增長目標,卻仍然明確了“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6%左右”的目標,可見對就業的重視。而今天(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高校畢業生、外出務工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也仍然面臨挑戰。此外,從數據看,今年以來消費的恢復仍然相對較慢,雖然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了季度增速年內首次“轉正”,但前三季度同比,還是下降了7.2%,仍然需要全力應對。
中小民營企業、服務行業 還得下大氣力“促就業”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劉元春:一是要通過財政直達,繼續扶持中小企業,不能“見好就收”。二是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家投資的信心,使他們能夠投資,大膽投資,從而使民營企業在解決就業問題上,具有更大空間。
為什么城鎮居民收入出現了名義為正,實際為負?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劉元春:第一,價格因素很重要;第二,城市經營性收入前三季度嚴重負增長。為什么嚴重負增長?大量中小企業、大量城鎮個體經營戶,在這次疫情受到了嚴重沖擊,整個生產經營基本虧損,導致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下降幅度相對較大。因此下一步,對于中小企業生產的恢復、盈利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重點。
中國經濟復蘇要穩固 不能簡單轉向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劉元春:目前來看,5月份出臺的一攬子規?;呤怯行У?,證明“六保”政策是正確的,經過這五個多月,政策的出臺和政策的實施,使中國經濟增長“轉正”,足以說明應當持續這些政策。目前復蘇的基礎還不是很穩固,要想真正使國民經濟暢通,使供需達到常態水平,目前的政策必須要延續,而不能簡單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