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過山車式行情屢屢上演 機構分歧科技股或震蕩延續

發布時間:2020-10-19 11:32:36  |  來源:第一財經  

股指上漲背后的波動率上升往往意味著風險,機構在科技股前景看法上出現分歧,或成為市場動蕩的誘因。

雖然美股上周延續反彈,但過山車式行情屢屢上演。

美股財報季已經開始,首周公布業績的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中有86%的企業盈利好于預期,但這并不能提振市場信心,投資者的情緒依然受到疫情、財政刺激談判大選和經濟數據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衡量市場波動性的芝商所(CBOE)恐慌指數VIX近一周上漲近10%,而股指上漲背后的波動率上升往往意味著風險。隨著大選臨近,機構在科技股上的分歧開始加大,短期內美股恐怕難以恢復平靜。

刺激新政懸而未決

卷土重來的疫情正在對經濟造成新一輪的威脅,上周全美近40個州的新增確診病例環比持續上升,隨著秋冬季節的深入,防控形勢面臨著持續惡化的風險。

美國總統特朗普繼續為推動國會通過新一輪救濟法案而努力,并松口將此前政府刺激計劃的規模放寬至了1.8萬億美元以上。然而雖然共和黨在部分議題上作出了讓步,由財長姆努欽和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主導的談判進程依然進展緩慢,兩黨在大選前達成協議的時間窗口正在關閉。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最新公布的重要經濟數據喜憂參半。作為美國經濟的發動機,消費支出中占比最高的零售銷售數據超預期反彈,開學季掀起了美國家庭的一波購物潮。不過消費增長的持續性面臨考驗,勞動力市場復蘇乏力正在發出警告,上周美國初請失業金人數升至7周高位89.8萬人。從近期部分大型企業公告看,由于財政支持資金逐步耗盡,裁員性質正開始從臨時性轉向永久性。

經濟放緩的另一個跡象來自于工業產出的下滑,美國9月工業產出月率環比下跌0.6%,結束了此前連續4個月反彈的勢頭,產能利用率環比下降0.5個百分點至71.5%,這也為本周即將公布的美國10月制造業PMI數據敲響了警鐘。

牛津經濟研究院經濟學家施瓦茨(Bob Schwartz)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美國大部分地區的疫情數據回到了夏季以來的最高水平,這對于脆弱的經濟復蘇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他告訴記者,考慮到財政刺激計劃懸而未決,接下來的潛在風險是勞動力市場疲軟下的個人收入持續下滑。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9月美國CPI環比增長0.2%,增速創四個月新低,對此施瓦茨向記者分析道,國會談判的僵局正在對美聯儲的政策效果產生不利影響,雖然有極低的利率水平和不斷擴張的資產負債表作為支持,財政政策缺失造成的需求缺口對通脹造成壓力。

美聯儲副主席克拉里達上周表示,經濟前景仍具有不確定性,承諾將使用所有可用工具來幫助經濟復蘇,他預計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仍需要一年的時間。事實上,美國人也正在把經濟復蘇的希望寄托在明年。16日公布的美國10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調查顯示,受訪者對疫情卷土重來和招聘速度放緩更加擔憂,但對明年經濟將好轉的樂觀情緒有所強化,本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小幅升至81.2,創疫情爆發以來的新高。

施瓦茨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上一輪刺激計劃中的失業救濟金到期,不少美國人正在通過儲蓄來應對日常開支的需求,所以新一輪財政刺激對企業和個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他堅持認為,刺激計劃出臺只是時間問題,但大選前獲得突破的可能性不大,從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最近的表態看,民主黨方面可能更傾向于在年底前落實法案。

機構分歧科技股或震蕩延續

上周納斯達克指數以四連陰結束交易,周期股與成長股間的較量伴隨著經濟預期和大選形勢的變化逐漸深入。

根據美銀美林公布的10月基金經理調查,疫情令機構對經濟前景的預期有所下調,認為經濟將二次探底(W形)的比例升至30%,緩慢反彈的U形復蘇比例為29%,最為樂觀的V形反轉的比例則降至19%。這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判斷類似,該機構在最新全球經濟展望中將美國2021年GDP增速下調至3.1%。

基金經理對于科技股的觀點分歧有所擴大。雖然科技股連續6個月成為最擁擠交易,但市場熱情有所降溫,同時板塊整體估值偏高成為了目前市場第三大尾部風險,僅次于愈演愈烈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美國大選。僅有50%的受訪者認為,2021年科技股將繼續領跑市場。

國泰君安國際投資策略師李恒釗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復蘇的預期將支持成長股帶動下的板塊輪動延續下去。他向記者分析道,雖然中長期科技股的發展依舊具備潛力,但整體估值高企的風險并未隨著近期市場調整被化解,周期股則有望受益于財政刺激支持和疫情過后的經濟反彈。

不過短期內潛在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除了美國大選,李恒釗認為美國對疫情防控的措施和效果對市場的信心很重要,因為經濟二次探底無論對以科技股為代表的成長股還是銀行、能源為代表的周期股而言都可能是巨大打擊。

值得注意的是,高盛上周將科技股評級從“增持”下調至“中性”。該行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師奧本海默(Peter Oppenheimer)表示,疫苗的希望意味著投資者重新轉向周期股的機會。高盛預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將在今年批準至少一種新冠疫苗,并且美國和歐洲將分別在2021年第二季度和三季度末開啟疫苗接種程序。此外,政府財政支出增加的預期也將起到利好作用。

奧本海默的說法也有歷史數據的支持,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美股見底過程中,周期類股票曾連續四個月領漲大市。“這些變化往往發生在債券收益率上升和強勁經濟增長期間,我們預計這兩者都將在短期內發生。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一些政策和經濟的積極變化將會支持這種臨時性輪動。”他說。(樊志菁)

稅收收入

關鍵詞: 機構分歧 科技股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